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5年3月3日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面试题(网友回忆版)

分类:公务员面试/国考    来源:fenbi

一、给定材料

材料1

(3677062)

【材料】材料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高瞻远瞩地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一重要论断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绝非简单的城市与乡村的结合,而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让城市与乡村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实现融合共生。紧随其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强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再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乡村全面振兴则聚焦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个维度,协调推进,才能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县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节点,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全面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无论在地理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县域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截至2023年底,中国内地共有县域1867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左右,占中国大陆人口和GDP比重分别为52.4%和38.5%。材料二:《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3.1岁,50岁以上的占比已达30.6%,大龄农民工群体规模相当庞大,在当下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趋势下,大龄农民工群体“无工可打”的困境愈发突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社科院一项关于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显示,数字AI技术的应用,致使一线生产工人需求量下降19.6%,新生代农民工凭借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得以快速向服务业转移,目前超50%的新生代农民工投身于第三产业,然而,大龄农民工受限于年龄增长导致的学习能力衰退,以及长期以来技能培训的匮乏,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在就业市场中毫无招架之力,被无情地挤压进零工市场,零工市场不仅工作机会零散、不稳定,劳动强度也极大,并且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使得大龄农民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收入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未来的养老和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也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进城农民工不仅在就业层面困难重重,在城市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子女上学难一直是困扰农民工家庭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因素,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时往往面临重重障碍,难以顺利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优质教育,部分私立学校虽能提供就学机会,但高昂的学费却让许多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望而却步,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量惠农政策接连落地,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培育等领域,农村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但随着优惠政策和资金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高的收入,纷纷涌入城市,致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如今,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无论是在知识储备、接受能力,还是在创新意识和市场观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严重缺乏具备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能力。材料三:一张图表,显示甲县和乙县的基本情况、农村务工各方面情况、公共服务提供情况等。

材料四:以下是调查过程(以问卷展示)

二、回答题目

第1题:

结合材料一、二中的问题,谈谈如何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背景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2题:

如果你有一个亲戚要进城务工,你建议他去甲县还是乙县,并展开说明理由。

第3题:

针对材料中调查问卷的一些题项,你认为这份调查问卷是否合理?并给出合理建议。

第4题:

小王和小李一起制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小王曾向小李提出这份调查问卷有一些问题,小李没有采纳,就直接交给了领导。后来小王被领导叫过去,并针对问卷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小王便如实向领导汇报,表示已经向小李提过,但是小李并没有采纳。此时,小李过来汇报工作的时候恰巧听到小王和领导的对话。因此,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影响了项目的后续进展。如果你是小王,你该怎么跟小李沟通。请站立起来进行现场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