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5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山西县乡卷)(网友回忆版)

分类:申论/山西    来源:fenbi

一、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6669761)

原先,F市安信街道成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口处、走廊里、墙壁上全是牌子和制度。“我们现在是大变样了,牌子只留三块,上墙制度更简洁,流程更清晰,服务得到了全面整合升级。”社区党委钟书记说。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成潭社区一家。去年3月以来,为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F市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相关部门牵头治理,推动了基层减负热潮。短短半年,当地已出现不少新转变。如今在F市的村社一级,上墙事项已从59家单位的40项内容,缩减到9家12项。

“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条线部门向下分配工作的过程中,村社这一基层终端经常面临的是被层层‘转嫁’的任务。”F市委社会工作部姜部长坦言。对此,F市探索推行“准入基层事、基层准确办”的基层事务改革,着力破解职责边界不清、准入不严、监管不力等难题。

要落实改革,第一步就是厘清界限。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F市对村社的职责进行梳理,便于基层干部迅速、清晰地对照自身职责。与此同时,哪些制度能上墙,哪些证明可盖章,F市也对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与明确。

职责任务明晰后,如何放得下、管得住,关键还看怎么抓全程管控。F市的办法是依靠数字化,在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小程序中设置“事务准入”模块,要求准入事项必须通过该系统布置到村社。如此一来,流转全程监测,便于实时跟进。对职责之外需新增的事项,则必须层层过审,方可以临时任务的形式交办。对于过去一些不符合基层职能事项或需要群众来回跑腿的问题,现在扫一扫“减负码”就能立即反馈,及时得到解决。基层负担轻,群众奔波少,干部们纷纷拍手叫好,形象地称之为“车子变轻,续航更久”。

要“轻车”更要“壮马”,基层减负才能“减”出成效、“减”出发展。通过协同发力、共建共治,实现基层治理力量从“单兵种”到“集团军”的转变,是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们按照‘多网合一、一网多能’的原则,整合民政、城管、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各类网格,让各类业务运行在同一张网格上,有效增强了基层工作效能。”F市成副市长说,通过织密织牢6750个微网格,F市形成了专职、兼职和助理网格员的工作架构。“沟通是所有入户探访工作的基础。”在江尚街道社会服务工作站内,党工委姚书记正在给F市新聘的街道网格员培训,内容包括网格工作职责、服务意识与沟通技巧、情绪与压力管理等。“现在我感觉工作内容更清晰了,完成任务更有信心了!”参加培训的网格员小柳说。

“单靠现有力量是不够的,还得融合多方共同发力。”姜部长说。引导用好“两新”组织、志愿者队伍这些增量,使志愿服务走进村社主阵地,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基层治理,已成为F市各部门的一种共识。从去年3月起,F市健全完善驻地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让各类社会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盟友,同时,统筹“两代表一委员”阵地、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打造社会组织之家,推动各级包联干部、联建单位等治理力量向网格汇集,实现“一网统筹、多元集聚”,让多方力量协同发力,为基层治理更添动力。

打开电脑,花滨社区党委万书记点击智慧社区平台上的居民服务菜单,各类居民业务办理、社区报表、开具证明等事项便清晰呈现。依托“一键报表”“一键证明”等模块,社区已基本实现了报表自动生成。“以往巡查走访、社区信息归集是个麻烦事儿,不同类别数据需要反复收集。现在有了智慧社区平台,只要基础数据定时更新,再也不用花功夫通过各类小程序上传数据了。”万书记介绍。目前,F市已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实现各社区网格数据实时共享,各类基层报表真正做到“一次输入、定期维护、实时调阅”。数据打通了,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走近老百姓,服务群众的道路更顺畅了。

“我们将继续按照‘轻车’‘壮马’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改进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努力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成副市长说。

材料2(4909264)

近日,为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H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了一场关于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的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以下是座谈会的主要发言记录:

县农科所专家:农用地膜使用,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群众的身体健康。但从我们县的情况来看,农民们对地膜使用认识有误区,盲目地多用、滥用,导致地膜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中残留的地膜不仅给耕翻土地等田间管理带来不便,还极大地破坏了土壤的耕层结构。防治多方农膜污染需要切实做到减量、回收、替代。

D镇驻村干部:我们镇有一些地方,地膜被遗弃在农田边上,没有人捡拾回收。有的农民对废膜危害认识不足,清理回收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农民不了解地膜回收的方法,就只是将农田里的地膜简单焚烧了事,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残留物又被农机翻整埋入田里,这其实不只会污染农田,更损害了本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其实镇里很重视农用地膜的使用与回收,但目前县里各部门分工不够清晰,管理不够到位,单靠我们镇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标本兼治。

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不按规定使用、回收农用地膜是违法行为。国家在大力推广应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但不少农民觉得价格太高,还在购买使用那些厚度低于0.01毫米的非标地膜。我们监测到县里农田中地膜残留量已经达到了每亩3到5公斤,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地膜沉积在农田中,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农田污染将越来越严重。

某废品收购站负责人:地膜回收是一个难题。说实话,我们不爱收地膜,现在农民们用的地膜好多都不标准,即便是标准地膜,膜里含有大量泥土、农作物残渣,处理起来不仅耗费水电,人工成本也高,根本不划算。想让农民们处理好地膜再送过来,但跟他们沟通这个也挺麻烦。如果政府能出台政策,补贴一下地膜回收,这样可能会好一点。

某地膜回收企业负责人:我们处理一吨废弃标准地膜的成本接近2000元,回收的产品能卖300到500元。从2023年开始,企业每回收一吨废弃地膜,当地政府补贴2000元。但是,我们专门做过测算,非标膜去除杂质后,每吨能用来回收的原料最终只有460公斤,平均每吨的处理成本要4500多元。而我们现在回收来的大部分都是非标膜,即便有政府补贴,我们也得赔钱。

Q镇农民:厚一点的地膜效果好,没危害,但比较贵,实在用不起。薄地膜的效果差点,质量也差,但也能用。我们也知道碎地膜留在田里有危害,但要把埋在土里的残膜刨干净只能靠人工,平均每亩地要多花80元。把地膜送去回收没有钱赚,还得费好大的功夫,不划算。

M镇某种植大户:我现在都是使用强度高、耐候期长、易回收的地膜,这种地膜使土壤的增温、保墒、出苗性更好,而且能更好地抑制膜下杂草的生长,挺好用的,但确实成本会增加一些。前阵子,我到外市去参观,他们那边政府出台了地膜科学使用补贴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和政府补贴的方式,推广使用优质地膜,据说效果不错,大家积极性挺高的。

Q镇某村主任:这几年,县里很重视废弃农膜回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但我觉得政策和资金支持得还不够,县、乡、村没有设立固定的废弃农膜回收点,靠自发回收不行,要统筹做好地膜回收利用工作。

L乡农技服务站站长:我们的农技人员费尽口舌,跟农户们宣传科学使用、回收地膜的好处,奈何人家农资店的诱惑更大,除了便宜,还能返利。我看,主要是生产销售非标地膜的太猖獗了,县里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管,打击与引导并重。这样,我们干起工作来,才会更加顺利。

县市场监管局执法队队长:2023年以来,我们定期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但日常监管还存在欠缺和短板。部分企业和商户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法不责众,导致违规使用非标地膜的情况屡禁不绝。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联合有关部门,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加大全流程执法力度,严禁非标地膜入市下田。

M镇副镇长:要标本兼治解决农用地膜使用、回收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县里坚持“一盘棋”思想,统筹规划,系统推进,让各部门、企业、农户都行动起来,打通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可以先搞试点、作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推动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全覆盖,构建起绿色安全的农田生态环境。

材料3(7095834)

夜晚,穿上白大褂,背上医药箱,骑上摩托车,沿着山路赶往村民家中……这是Z县桃源乡卫生院院长、家庭签约医生黄大夫的日常。“白天村民要干农活,所以我们经常晚上上门。山村开车不方便,我专门买了辆摩托车。”她表示,上门看诊,可以让村民特别是老人们“平时有人关心、就医不用操心、诊疗省钱又省心”,自己辛苦点也值得。

从卫生院出发,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到长河村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样的路,黄大夫每个月都要走上好几回。“这里比较偏远,交通不便,村民们外出看病很麻烦。尤其是子女在外地的老人,等亲属回来再送诊容易错过治疗时机。”她说。在桃源乡卫生院,签约家庭医生的人数为7786人,其中1540名是老人。从2022年开始,黄大夫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团队定期入户走访,至今已为7921人次送去健康服务。每次进村,除了答疑诊疗,他们还开展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

Z县外出人口8万余人,农村留守老人多,全县有124个建制村,70多个偏远自然村,群众看病难问题长期存在。近年来,Z县统筹优质医疗资源、网格化管理资源,构建“一网统管”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分级统筹、双线并进、网格兜底”的县、乡、村网格三级全民健康管理机制。目前,Z县像黄大夫这样的家庭签约医生有375名,全县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74.87%、重点人群签约率93.42%,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今天门诊27人,转入患者14人,血糖监测人数9人……”黄大夫正在查看Z县慢病管理系统App显示的实时数据。她介绍,家庭医生为村民测量的血压、血糖数据会实时传输到App,医生不仅能查看当日慢性病分层分级整体情况,例如高血压高危、中危、低危人数等,还能收到患者指标异常的提醒。在App上,签约对象可以上传自我监测数据,对自己进行健康管理,县级专科医生、乡(镇)村全科医生可以为签约对象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服务深度融合。

家庭医生上门次数多了,与村民感情越发好了,关系也更亲近了。“有一天,我接到电话说上溪村吴奶奶突然晕倒了,就立即赶过去。当晚下着小雨,山路泥泞,一到村口,车轮就陷进沟里,我只好丢下车,走到吴奶奶家。”等黄大夫诊疗结束,回头找车,发现村民们早已把车抬了出来。“很感动,觉得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长河村村民老蔡是个爆脾气,讲话很冲。他说,自己以前基本不看病,迫不得已去医院了,还很容易和医生吵架。“现在,他们就像我的朋友一样,定期上门检查,还帮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每次检查结果,手机上就能看。”身体一有不舒服,老蔡就会通过手机App向家庭医生咨询问诊。“自从有了家庭医生,看病省钱了,配药省心了,就医方便了,我也更加理解医生的不容易了。大家伙儿都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过去,Z县基层卫生院冷清、设施落后、运营困难的局面普遍存在。近年来,Z县为基层卫生院添置了彩超、化验等医疗设备,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配备了智能血压仪、血糖仪,并投资770余万元建起了集日常随访、筛查、诊断、管理、转诊等功能于一体的慢病健康管理救治中心。以前给65岁以上老人体检,由于没有及时反馈,老人们感受不到体检的重要性。从2022年开始,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了当天体检、次日送达报告,并当面提出健康评估建议的服务,老人们的体验明显提升,尤其是在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后,联系家庭医生咨询、就医频率慢慢提高。同时,Z县总医院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级专科医生经常到一线卫生院巡诊并开展医疗技术培训,群众到基层卫生院的就诊率迅速上升。

老林是一名老村医,他对这几年的变化很有感触。“以前,我们当村医,村民不信任,收入不稳定,还要靠种茶叶和锥栗维持生计。现在,村民小病不往外跑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稳定了,我可以安心当医生了。”他感慨地说,村民留在基层看病多了,卫生院不闲置了,上级医院的压力也减轻了。

繁琐而辛苦,是许多家庭签约医生的真实写照,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凝结着他们的心血与付出。Z县正全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努力实现在医疗供给上增量,健康服务上增效,能力提升上增质,让群众在家就有“医”靠。

材料4(6815674)

农历逢八,L镇乡村市集的热闹如期而至。十里八乡的人们早早备齐要卖的货品,凌晨四、五点就从家里出发,到市集上支摊、摆放货物。“赶场”可是小镇和周边乡村民众的“大事”。家离得远的,一次就能买齐全家一周所需的物品;家离得近的,也要来赶个热闹,就算什么都不买,也要在市集上吃饱喝足了再回去,“图的就是热闹和生活的烟火气。”常来市集的小连说。

满满当当的市集里,有刚从地里摘下来的、从河里捞上来的农货土产,有老式胶鞋、锄头和铁镐,也有新潮时尚的服饰单品。人声鼎沸的摊位前,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城里人的身影。“现在好多小物件城里都不好买,市集上的选择多了,而且总能发现新鲜玩意,价格还非常便宜。”家住市区的小齐,只要工作不忙,她都会开车带着母亲去市集买菜,“市集的蔬菜、杂粮、家畜都是周边农户自己种的养的,买得放心,吃得也安心。”

“有时候不是爱逛市集,而是喜欢这里的人。”同样从市区来的章先生说,在挑选商品和付钱的间隙,摊主们经常会拉家常:“蔬菜都是我们自己家种的,现摘现卖,特别新鲜”“我摆摊30多年啦,好多人爱吃我做的包子,凌晨3点多就起来准备,都是现做的”……不管能否成交、无论卖出多少,摊主们都乐呵呵的。在这里,买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份好心情。

乡村市集,作为农村或小城镇定期商品交易的市场,似乎停留在人们久远的记忆里。但现在,L镇乡村市集带着清新的潮流之风,重回大众视野,除了绿色新鲜的农产品,还有农耕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好玩有趣的摊位。“市集是融入乡村生活最舒服的姿势”,周末,小曹驱车专程从另一座城市赶来,在他的眼里,“这是一种另类的休闲方式”。

而让年轻人乐此不疲的乡村市集,除了这份烟火气,还有一份新奇。L镇在传统市集日之外,还玩出了许多“花样”,不定期组织主题市集:主打自然野趣的农夫市集,卖的大多是有机绿色、城里人吃不到的稀奇果蔬;主打民俗风情的非遗市集,不仅能淘到制作精美的国潮文创产品,还能跟着非遗手艺人现场DIY;主打新潮时尚的露营市集,不仅能在现场开派对、享用美食,还能体验露天电影、听乐队演奏。非遗、古风、时尚……不同主题各自绽放,L镇乡村市集也因此被省里评为首批精品乡村市集。

L镇还引入了新潮的职业“策展人”。单是去年下半年,小昀就带着她的团队,为L镇乡村市集办了三场策展活动。在“收获秋天·晒秋”快闪艺术市集里,有泼墨书法、乡村画作,充满多巴胺色彩;在“放牧的小孩”主题市集里,有艺术剪纸、手绘美术和草场游乐园等。“创意市集不该只是城市的配套,我们想做个拓荒的人,让乡村亮起创意市集的灯。”小昀说,他们在为更多年轻人打样,传递乡村发展也拥有更多可能的声音。

L镇交通便利,乡村市集早先是周边村民出于交换需求自发形成的。现下,镇里将市集作为其乡土品牌的延伸,为小农户开设市集平台,带着1000多农户共同致富。“我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新农人’,想着帮助村民打开农产品的销路。这几年,我们团队通过发展观光采摘、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带领很多乡亲走上了创收之路。”作为L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负责人,小严的身影也经常活跃在市集上。近几年来,像小严这样的“农创客”“新农人”,越来越多地投身于品牌创建、包装宣传、电商运维等工作中,为L镇丰富市集业态、打响乡土品牌注入了新鲜血液。

借市集造势,L镇在不断探索更多“市集+”的模式。“赶集是我们这里的一种特定文化,最初的市集是农耕时代摆地摊式的以物易物。”L镇党委桑书记说。而现在,L镇赋予乡村市集更加多元化的形式,融合艺术展演、公共教育、生态环保、文创等等,成为区域的文化交汇平台。

不久前,为期十天的“柿子红了”主题创意市集在L镇开展,最多时一天车流量突破2000辆,摊位营收额累计破100万元。一场市集,让L镇被更多人看到。“这个春日,我们准备将‘生态音乐节’与创意市集相结合,带动人群进入消费场景。”桑书记说,“我们想把市集的流量,变成乡村发展的‘留量’。”

从绵延不绝的烟火气到层出不穷的新创意,L镇乡村市集一面逐新,一面念旧,在新与旧的交融中不断发展,迎来新生

三、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1”,请你谈谈F市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请根据“给定资料2”,梳理当前H县在农用地膜使用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20分)

要求:

(1) 问题梳理全面、准确、有条理;

(2) 所提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 层次分明,有逻辑性;

(4) 不超过400字。

假如你是县卫健局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让医患成朋友”为主题写一篇宣传稿,介绍Z县家庭签约医生制度的推广情况。(25分)

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

(2)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3)不超过450字。

“给定资料4”中画线部分提到“一面逐新,一面念旧,在新与旧的交融中不断发展,迎来新生”。请深入系统思考这句话,参考给定资料,联系乡村发展的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内容全面,结构完整;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