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历史》考试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江苏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

贞观五年,礼部官员援引阴阳家择用吉日的建议,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并奏请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唐太宗以“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为由,将日期改为十月。这反映了唐太宗(  )。

A、维护封建纲常礼教
B、锐意改革弊政
C、坚持传统经济政策
D、主张戒奢从简
2

图表是1981年至1984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部分草案,该表内容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  )。

A、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发展
B、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探索
C、义务教育发展模式的调整构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4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的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英国文官不得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府政务官员共进退,他们是“中立”的,是超党派的,他们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不能被轻易免职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B、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
C、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
D、促进了责任内阁制形成
6

1957年非洲国家加纳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独立,并举行隆重的独立庆典,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派高规格代表团参加庆典。美苏意在(  )。

A、推动非洲经济发展
B、将争夺焦点转向非洲
C、瓦解传统殖民体系
D、树立进步国际形象
7

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削减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8

阿尔贝蒂(1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

A、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9

下面是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示意图。该图可以说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D、少数民族的代表数逐年上升
10

据统计,宋代之前见诸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如表演歌舞的李师师、表演杂剧的朱婆儿、表演傀儡戏的张臻妙、说书的文八娘等等。由此可见,宋代(  )。

A、艺人收入明显提高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市民娱乐需求扩大
D、高雅艺术广受欢迎
11

西周时期,周王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禄田。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名字转变成了“氏”,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材料反映出(  )。

A、周王室注重强化宗法影响
B、宗法制削弱了分封制影响
C、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分封制
D、分封制深刻影响姓氏文化
12

秦朝规定:丞相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若职位出现空缺,则由御史大夫递补;御史大夫可以监察或纠劾百官。这一规定反映出秦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借重并制约相权
C、君主专制的没落
D、确立家天下体制
13

下图为西方绘画作品《永恒的记忆》(画中:一片荒凉的旷野上,有几个软绵绵的钟表,挂在枯枝上,摆在桌台上,搁在一个不明物体上。)该画作(  )。

A、描绘了潜意识心灵中的意象
B、表达了直观印象的个体差异
C、反映了世界秩序的严整和谐
D、发扬了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
14

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复兴”。文学团体蜂拥出现,民族诗歌的浪漫主义和小说、戏剧的新现实主义等风格多样的作品迭出,这些作品描写现实变革、思考人性,显示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此时的苏联文学宛如世界文坛的一束耀眼的新晨光。这表明(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激发创作热情
B、当时苏联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化主流
C、传统俄罗斯文学在十月革命后复兴
D、文艺创作成为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
15

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电影中,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这些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是因为(  )。

A、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B、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慰
C、夸张和想象给富足的人们以鼓舞
D、历史和冒险给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16

某一时期,列宁曾认为:“在土地、银行、工厂已经变成全体人民财产的情况下,加上俄国有足够的粮食、铁、木材、羊毛、棉花和亚麻,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只要通过大家来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能走向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苏俄(联)的政策(  )。

A、巩固了工农的联盟
B、实质是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已探索出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17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  )。

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
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
D、苏俄国内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形势
18

A、缺
B、缺
C、缺
D、缺
19

A、缺
B、缺
C、缺
D、缺
20

A、缺
B、缺
C、缺
D、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居正柄政后,鉴于一条鞭法“有极言其便者,有极言其不便者,有言利害半者”,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主张“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即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他还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认为一条鞭法比较适合南方地区,“在南方颇便”。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左右,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

——摘编自《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材料二  一条鞭法以简化赋役征发的项目和手续为基本原则,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得出一个“役银”数目,然后“量地计丁”,即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每户头上,每粮一石征银若干,丁一人征银若干,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

——摘编自范树青等《江右商帮兴起的制度成因分析》

21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发行百万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结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他写作与出版这部名著时,正值日本明治初期西化、启蒙思潮占主导地位之际。经历“王政复古”的明治政权,正领导着如天皇在《五条誓文》中所说的“将实行我国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下,福泽的劝学正配合并促进着三大政策的实施。

材料二  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的《劝学篇》“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张之洞在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后,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兴起并呼声很高,顽固派通过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更坚定了以祖宗之法治国求强的主张,反对学习西方。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讲: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规时势、综本末”,“教士化民”。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是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22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福泽谕吉与张之洞撰写《劝学篇》所产生影响的异同。(6分)

(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38年3月到1939年年底,日军先后向陕甘宁边区河防阵地发动大小进攻23次,并通过“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来摧毁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势力还加紧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国民政府下拨的军饷在“皖南事变”后完全停发并断绝了一切外援。据统计,1940~1943年,陕甘宁边区累计106个县发生了自然灾害,灾害发生频率高达87.7%。灾荒和战争导致大量移民和难民涌入,粮食消耗量严重超出了边区物资与财政供给保障的正常水平。鉴于此,边区政府为解决边区财政困难、巩固红色政权直至保障抗战取得最终胜利,推行了生产节约运动。

——摘编自张丽娟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

材料二  1956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确立“勤俭办社”的基本原则,1956年9月,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报告中发出“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的号召。此后,《人民日报》在《勤俭办企业》的社论中又指出:目前“我们却把企业办得很铺张,把许多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群众一定会不满意我们的”。1957年,全国第一次职工家属代表会议也确定全国职工家属勤俭持家的基本任务,要求职工家庭要以勤俭持家的精神来搞好家务。新中国发动的生产节约运动,对于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保证实现我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摘编自王传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节约运动述略》

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发起生产节约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起的生产节约运动的表现及其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