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江苏    来源:fenbi
下面语段中画线字字音和空缺处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能直面现实,针____时弊,而不会在熙攘的尘世中为名利所挟持,摈弃原则,___灭良心,蜕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下列语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作家、作品和作品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对下列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宣传标语与括号中的校园场景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下列各句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
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杨绛先生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书里不光有风花雪月,也有____;有小桥流水,也有____;有轻歌曼舞,也有____;有杨柳依依,也有____;有春风旖旎,也有秋雨缠绵。总之你想要的一切都藏在书中,刻在岁月的眉眼上。有人说,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面,雨中红莲,也是雪落梅花,暗香盈盈。
①大漠孤烟
②气冲霄汉
③沧海桑田
④去棹归帆
下列诗句未使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一项是( )。
下列诗句没有表达“羁旅漂泊”情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尚受制于人。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国产航母跃然于世,无不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察孝廉,除钱唐长,迁郴令。
孙权为骠骑将军,辟补西曹掾;及称尊号,以泽为尚书。嘉禾中,为中书令,加待中。赤乌五年,拜太子太傅,领中书如故。泽以经传文多,难得尽用,乃斟酌诸家,刊约《礼》文及诸注说以授二宫,为制行出入及见宾仪,又著《乾象历注》以正时日。每朝廷大议,经典所疑,辄谘访之。以儒学勤劳,封都乡侯。性谦恭笃慎,宫府小吏,呼召对问,皆为抗礼。
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权常问:“书传篇赋,何者为美?”泽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贾谊《过秦论》最善,权览读焉。初,以吕壹奸罪发闻,有司穷治,奏以大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权以访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权从之。又诸官司有所患疾,欲增重科防,以检御臣下,泽每曰:“宜依礼、律”,其和而有正,皆此类也。
六年冬卒,权痛惜感悼,食不进者数日。
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泽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贾谊《过秦论》最善,权览读焉。
(2)有司穷治,奏以大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
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阐泽“和而有正”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鹊起
津子围
天气好的时候,老庞总是出现在街心公园,坐在斜角那条磨出本色的木椅上。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时间长了,不仅很多人认识老庞,连梧桐树枝上的喜鹊,见到老庞都不停地欢叫。
椅子另一端坐的是苏颖奶奶,她和老庞谁都不瞅谁,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无尽的景色和岁月。他们眼前是一片老街区,是整个城市最早生长的地方,难得地保留了下来。从空中俯瞰,那里成了四面围着高楼的“天井”。老建筑的年龄很大,外墙已经上了包浆,却有着温暖祥和的气场。
“喂喜鹊了吗?”苏颖奶奶问了一句。
老庞好一会儿才说话:“早晨喝的牛奶有点儿凉,烧心!”
“小不点儿去幼儿园了吗?”
“这个月的退休金昨天到账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前言不搭后语。
“生二女儿时你不在身边……”苏颖奶奶说。
“昨天下雨了吗?前天,前天好不好?”
“我说二女儿,你扯什么雨。”
“你老糊涂了?老二不是儿子嘛!”
“你才老糊涂了呢……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
“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
“海上三线?”
“说你糊涂了还不服气,海上哪有三线?是西北,大西北!”
“编,老了老了,怎么还会编了呢?”
“我虽然不算铁骨铮铮,但也是一条硬汉,好几次要见到死神了,咬咬牙,还是回来了。”
“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
“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臣总行了吧?”
“我可不图你表扬……要说苦累,你也苦累,我记恨你的是,你从不把我放在心上……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写得跟电报似的,就说生老二的时候吧……”苏颖奶奶开始唠叨了,一旦进入唠叨节奏就不容易停歇,还不免掺杂着抱怨。说到一半儿,一只喜鹊落在苏颖奶奶脚下,她连忙去照顾喜鹊,喜鹊飞走了,苏颖奶奶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
老庞瞅了瞅她,沉着脸说:“说完了!”
夕阳暖融融地照在“口袋公园”的树上、草坪上,椅子和两位老人留下拉长的影子。苏颖奶奶过来搀扶老庞,她贴着老庞的耳边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偏偏嫁了你,受了一辈子罪!”老庞侧过脸偷笑着,如孩子般顽皮地伸了一下舌头。
一连几天,老庞没见到苏颖奶奶,他似乎找不到谁去问问,身边显得空空荡荡。“老东西,跑哪儿去了呢?”
不知什么时候,苏颖出现了,她有些迟疑地走到老庞身边。苏颖问老庞:“您是庞大爷吧?”
老庞愣愣地看着苏颖,他一时又记不起自己是谁了。
“我是苏颖,我奶奶让我来找您的。”
“你奶奶?”
苏颖似乎明白了,她蹲在老庞跟前,问:“大爷,您是不是总坐拐角这条椅子?”
老庞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经常跟您坐在这条椅子上的老太太,是我奶奶。”
老庞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我奶奶周五进医院了,昨天晚上才醒过来,她让我给您捎个信儿。”
“你奶奶住院了?要紧吗?”
“现在没事儿了,已经过了危险期……”
“你刚才说你奶奶……也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啊。”
“经常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
“你确定?”
“以前,我从远处看见过您,见您和奶奶聊天,只是没这么近距离……”
“走!”老庞用力站起来:“……哪家医院?”
“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
“走,你带我去!”老庞拉住苏颖的胳膊。
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清脆的铃声,驻足间,自行车锻炼者从他们身边快速闪过。铃声使得老庞的意识,水洗过一般清晰起来——老婆自行车把上挂着尼龙绸菜袋子,站在街口对他微笑,那是她最后一个微笑,是的,他老婆在20年前就离世了。
老庞步履蹒跚,跟着苏颖向外马路走去。两只喜鹊倏地从草地上鹊起,跟随在老庞和苏颖身后。仿佛起舞。
请分析文中老庞与苏颖奶奶对话的艺术效果。
小说以“鹊起”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概括。
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老庞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根据所给文章,以六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按要求完成相关教学设计。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二十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作者到底有没有故乡,这会是困扰学生的问题。请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请设计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以校园景物的四季变化为写作对象,仿写文章的第7自然段。
请为本课教学设计板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落子”与“无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