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0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师招聘《语文学科》考试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山东    来源:fenbi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一)

建造于11—18世纪的苏州园林,以其________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的修建可________到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这里作为吴国都城已遍布吴王的山水园囿,经秦汉发展到第一个高峰。不过那时,(  )。直至隋唐,文人园林在此兴起,浓郁的人文气息也因________的不同,而被赋予自然山水园林间。苏州园林浓缩了中国文人数个世纪的审美理念,开启了写意山水园林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走近它们,就好似依照历史的脉络,翻开一轴________的中国山水文化画卷。总体上来说,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表现为完美地对山、石、水、木等要素的运用,以达到超越自然山水之美。这些深藏于繁华都市中的私家园林,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的写意之境。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鬼斧神工 追溯 造园者 与众不同
B、精雕细琢 追溯 造园者 独具魅力
C、精雕细琢 回溯 造访者 与众不同
D、鬼斧神工 回溯 造访者 独具魅力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园林大多以皇室官员之意志而存在
B、皇室官员之意志影响了这些园林的存在
C、这些皇室官员之意志影响了园林的存在
D、这些园林表现出大多皇室官员之意志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表现为对山、石、水、木等要素的完美运用,以达到超越自然山水之美。
B、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表现为完美地对山、石、水、木等要素的运用,以达到超越自然山水之美的目的。
C、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表现为对山、石、水、木等要素的完美运用,超越了自然山水之美。
D、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表现为对山、石、水、木等要素的完美运用,以达到超越自然山水之美的目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中,献《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改右卫率府胄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鄜州,独转陷贼中。至德二载,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

房琯罢相,甫上疏论琯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梠,餔糒①不给。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复适东川。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阆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

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乂代武。崔旰杀英乂,杨子琳、柏贞节举兵攻旰,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观甫诗与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新书》列传,彼为蹖驳②。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非当时第叙。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大宋宝元二年十月,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王洙原叔记。

(选自《杜甫诗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有删改)

【注】①餔糒(būbèi):食粮。②蹖(chōng)驳:杂乱。

4

对下列各句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不,改右卫率府胄曹      行:赴任
B、至德二载,归凤翔      窜:逃亡 
C、云安,移居夔州      次:暂住 
D、人自编,非当时第叙      摭:修订
5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阆州挈家往依      积土成山,风雨兴
B、泛江游嘉、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C、除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         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 
D、视居行次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肃宗怒贬 / 琯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 / 属关辅饥乱 / 弃官之秦州 / 又居成州同谷
B、肃宗怒 / 贬琯邠州刺史 / 出甫为华州司功 / 属关辅饥乱 / 弃官之秦州 / 又居成州同谷
C、肃宗怒贬琯 / 邠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 / 属关辅饥乱弃官 / 之秦州 / 又居成州同谷
D、肃宗怒 / 贬琯邠州刺史 / 出甫为华州司功 / 属关辅饥乱弃官 / 之秦州 / 又居成州同谷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祖上原是襄阳人,因其曾祖父到巩县做县令,杜家人便迁到了河南巩县
B、杜甫很正直,曾因为房琯被罢免而直谏受到牵连,直到严武推荐后他才被授予官职
C、上元二年,杜甫去依附镇守成都的严武,此后杜甫生活渐趋稳定,直到严武去世
D、王原叔对搜集到的 99 卷杜甫作品进行删减,然后按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编辑为 20 卷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

三、古诗阅读。第9小题2分,第10小题4分,共6分。
(三)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作者既描写了景物,又刻画了人物,一静一动之间足见诗人的闲适恬淡之态
B、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景物与生活中的棉絮和镰刀联系在一起,富有生活气息
C、颈联写出诗人在赏完美景后放开怀抱、放浪形骸,不愿受世俗“衣冠”的约束的情怀
D、本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不事雕琢,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浑然天成
10

这首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3题。

“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

张丽娟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有删改)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1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逻辑起点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6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痛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槛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休、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5

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16

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五、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六)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17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从上述关键词中选 2~3 个谈谈你的理解看法,题目自拟,字数要求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