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招聘《语文学科》考试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天津    来源:fenbi

一、基础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
1

下面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蕾 / 烘  级 / 麦穗  食壶浆 / 精竭虑 
B、重 / 旎  趣 / 口头‍‍  卷‍‍浩繁 / ‍‍序井然  
C、毗听   包 / 辫子  世安民 / 光风月  
D、翠 / 然  开/ ‍‍荒者  物产丰‍‍/ 百折不‍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______ 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3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先富起来的地区决不能再有人一己百的心理,要尽可能保证贫困地区优先获得发展的机会,享受政策优惠。 
B、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C、在“互联网 +”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D、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和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军民团结奋斗,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颂歌,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心理学蕴涵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若隐若现,有如雾中之花,迷雾重重中若想拨云见日,就必须拥有一套好的研究方法。
B、中国的历史是一幅漫漫长卷,有过恢宏灿烂的华章,也有过百余年的山河破碎、丧权辱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正是从这苦难中拉开帷幕的。
C、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取得资质,今后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D、特朗普不管能否兑现他的承诺,陷于困境中的美国民众都需要这样的强心剂,需要这样振奋人心的口号。
5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是(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6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

下列诗句的内容与花名不对应的一项是(  )。 

A、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荷花)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梨花)
C、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桃花)
D、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

②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

③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

④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⑤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A、①⑤③④②
B、②①⑤③④
C、②⑤①③④
D、①③④②⑤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请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下列各题。
(一)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 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 6 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10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D、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1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既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C、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三、文言文阅读。请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下列各题。
(二)

       陈希亮,字公弼。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初,希亮以母老,为县侍亲。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期年,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竹山,甲不能戢,所至为暴。或疑为盗,告希亮盗入境,且及门。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吏士皆欲斩甲以徇,希亮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皇佑元年,移滑州。奏事殿上,仁宗劳之曰:“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未行,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人比之王尊。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使者至,罗拜庭下,无一人哗者。‍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之,而法不可。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 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遂借此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列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亮闻之曰 / 吾尝主契丹 / 使得其情 / 使者初不敢 / 暴横皆译者教之 / 吾痛绳以法 / 译者惧其 / 使不敢动矣 / 况此小国乎
B、希亮闻之曰 / 吾尝主契丹 / 使得其情 / 使者初不敢 / 暴横皆译者教之 / 吾痛绳以法 / 译者惧 / 其使不敢动矣 / 况此小国乎
C、希亮闻之曰 / 吾尝主契丹使 / 得其情 / 使者初不敢 / 暴横皆译者教之 / 吾痛绳以法 / 译者惧其 / 使不敢动矣 / 况此小国乎
D、希亮闻之曰 / 吾尝主契丹使 / 得其情 / 使者初不敢暴横 / 皆译者教之 / 吾痛绳以法 / 译者惧 / 其使不敢动矣 / 况此小国乎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
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希亮孝顺母亲,敬重兄长。他幼时父亲去世,后来为了年迈的母亲选择了担任县令;他不怨恨哥哥在自己从师时的刁难,仍教导侄子求学上进。
B、陈希亮处事有度,宽以待人。雷甲没能约束好自己追讨盗贼的士兵,还亲自放箭攻击官府士兵,陈希亮却没有杀雷甲,只是惩治了十几个行暴的人。
C、陈希亮勇担责任,爱护百姓。他面对即将决口的黄河,亲自驻守大堤,直到洪水退去;在担任凤翔知府发生饥荒时,他又亲自借贷帮助受灾民众。
D、陈希亮治事有方,为官清慎。他几句话就派人解决了于阗使者在秦州的暴横行为; 对州郡赠送的美酒,他设法处置并用自己家的财物进行了补偿。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

(2)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

四、古诗文默写。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教育的追求目标,就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2)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类似的诗句是“”。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五、古代诗歌阅读。请仔细阅读诗歌后回答下列各题。
(三)

西江月·顷在黄州①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③玉骢:良马。④骄:壮健的样子。 

17

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这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了水月之静美。
B、这首寄情于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触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C、“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急欲眠于芳草。既正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8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请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下列各题。
(四)

刘家兄弟

       贾家沟的泥水匠,最有名的是加力老汉。老汉如孔子一样,徒子七十二,徒孙三千。每年三月初三,是老汉的生日,徒子徒孙都要赶来,老汉设了酒席,然后各方徒子徒孙在门前场地里表演单砖砌墙,乱石拱墓,八磅大锤打大石齐楞见线。如此表演,连续几天几夜,合格者,师傅牵手入席,淘汰者,哪儿来的哪儿回去,所带寿礼分文不收,所设酒席,滴水不予。

       加力老汉,并不姓贾,也不是贾家沟的原籍。贾家沟的人记得,有一天村里来了母子三人,那妇人粗手大脚,面黑如漆,两个儿子都是一米七八个头,一身力气,这老大便是刘加力,老二叫刘加列。母子三人住在老爷庙时,给人打短工为生。因为都没有手艺,就只好打土坯,见天可打出一垒土坯,或是给人家扯大锯,两人粗的原木,一天解开六页木板。过了三年,刘加列吃不下苦,在四乡游手好闲起来,又染上赌博,输掉了家里的积存,寒冬腊月,一顶帽子都戴不上。他一身好膘,左眉中间断了两截,人称断刀眉,每每剥脱外衣,露出从脖子下一直长到肚脐窝的黑毛,蹲下身去,用屁股只一蹶,七八百斤的石磙碌碡就忽地立栽起来。然后便去向人讨钱,有五元的,有七元的,一分不少,若翻起脸来,断刀眉骤然飞动,扑过来常常抱住对方的大腿……慢慢乡里为恶,成了这一带害物。贾家沟曾酝酿过撵刘家出村,但谁也不敢领头,刘家就趁机买房,从此正正经经成为贾家沟的人家了。

       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本地方出了金狗、银狮、梅花鹿三个大土匪头子,这地面便一二十年里不得安宁,常在三更半夜,枪声一起,村人就携老扶幼,弃家而逃。加力母子也跑了几回,加列就烦了,说家里要粮没粮,要钱没钱,怕谁个怎的,就在一次跑贼中未走。没想那金狗领着土匪进村,抓住了加列要他入伙。过后加列对娘提说入伙之事,被娘一场臭骂,没敢去。后来有人给加力说媒,加列便向娘要媳妇,气得娘嘴脸乌青,吐过几次血。加力干涉,他竟扬着斧头要见个死活。从此便学起喝酒,越喝量越大,家里又没多余钱,就出门要投金狗,娘抱住不放苦苦哀求,说伤天害理之事万万干不得,加列便吼道:“不要我去,我要赌钱,你给我一百元吧,我要媳妇,你现在就给我娶一个!”娘便拿头来抵,他一闪身,娘撞在墙头,血流满面,他趁机就跑了。

       投了金狗,加列练出双手打枪,深得重用。先在南山跑了半年,抢了好多财宝,后来又因分赃不平,与金狗伤了和气,投奔了梅花鹿。一个半夜,他回到家里,将一包银元哗啦倒在床上,给娘和兄耀眼,加力一把抓着丢在门外,兄弟两人斗打起来,结果加力腿上挨了一枪,自此,兄弟成了冤家对头。

       为了替加列赎罪,加力母子在贾家沟沿门磕头。不久加力只身去河南拜师学艺,回来专为四乡八村盖房修舍,分文不取。他腿受枪伤后微瘸,用力不比前几年,但人极聪慧,为人和气,泥水手艺越做越好,深得村邻惜爱,慢慢远近人家就有送子拜师的,一年之内竟带了十六个徒弟。后来娶了一家做生意的女子,成全了家庭,几年后,生养了三男二女。加力一心忙在他的事业上,远近人家,都以加力盖房、拱墓为荣,加力的声誉一天一天远振开来。

       加列在外也混得人模狗样,在山阳县打死了一个有钱的镇长,便将那姨太太收作婆娘。这婆娘生得小巧,好日子过惯了,说话做事不知轻重,平日出门,加列在前她随后,右有护兵左有保镖,威风得厉害。第二年清明节时,那婆娘在贾家沟后四十里的石家坪打秋千,围看的人黑压压一片,那婆娘越发得意,不想一用劲,断了裤带,裤子溜了下来,加列在下顿时黑了脸,便一枪打去,那婆娘一跟头栽下来死了。

       贾家沟村前的河边,是陡峭峭的黑石大崖。早些年里,土匪才闹世,村人就在崖壁上凿石洞,洞口大如门,里边有一间房的,也有三间四间大房的。每每听说土匪来了,村人就将钱财物件,背上石洞。石洞外壁上凿有石窝子,斜栽上石碓、木桩,上洞时架木板为路,上一节,抽一节板,上至洞口,木板抽空,土匪就是赶到山下,也只有望洞兴叹。后来,金狗、银狮、梅花鹿等大土匪也在最陡处凿洞避身。没想,三股土匪相继闹翻,金狗、银狮联合攻打梅花鹿,梅花鹿携带家眷躲进石洞,整整三天三夜,河滩里往上打枪,石洞口往下打枪,结果石洞上打下一人,河滩里也躺了三具尸。金狗、银狮动起怒来,就在山下放火烧洞,烧了两天两夜,石洞里没粮没水了,加列在洞里反了戈,打死了梅花鹿一家大小,夜里自己从洞口拉一麻绳往下溜。溜到半崖,梅花鹿的小老婆并未打死,在上用刀斩断了麻绳,加列就掉进山下火堆,等刨出来,已成了盆子大一团黑炭。

       加列死于烈火,贾家沟连夜打火把、灯笼庆贺,加力母子也在庆贺人群中,放了一串鞭炮,一家三代将黑炭搬回。但是,当装在一口二斗瓮里埋掉时,全家却一片恸哭。加力在那里修了一碑,上刻“做人不做加列”六个大字。 

(有删改)

1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徒子徒孙为加力祝寿时连续几天几夜表演技艺,表明加力德行高尚、技艺高超、备受拥戴。
B、写加列一身好膘,断刀眉,到肚脐窝的黑毛,力大无比,表明加列天生凶悍,为他日后成为土匪埋下伏笔。
C、娘对加列只是骂,生气吐血,苦苦哀求,缺乏更严格的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加列走上土匪之路。
D、加力在加列坟前树“做人不做加列”的石碑,体现出作者正直端正的价值标准,传达出作者的善恶观。
20

 小说写加列打死镇长,收其姨太太做婆娘,又一枪打死婆娘。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1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篇小说突出的特点,请联系作品分析其运用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