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教师招聘《中学历史》考试题(精选)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山东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的趋势
B、诸候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D、西周政治蕴含一定的集权色彩
2

《孟子·离娄上》记载:“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记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两则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

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
3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4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以下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

A、抽签选举
B、人民主权
C、差额选举
D、间接选举
5

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  )。

A、君权至上的精神
B、公民主权的精神
C、自由平等的精神
D、三权分立的精神
6

19世纪晚期,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首相和内阁对下院议会党团的控制大为加强,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丧失了立法权
B、议会改革增设了新的立法机构
C、责任内阁制仍需完善
D、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7

北洋政府于1914年、1923年、1925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推行宪政。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至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
B、缺乏实行宪政的社会环境
C、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
D、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
8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9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传播从资产阶级文化转向无产阶级文化
D、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10

《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书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1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的农耕情况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C、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2

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制度之一。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据此可知,当时(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C、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已有明确的界定
13

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这表明(  )。

A、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
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
14

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表明当时(  )。

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
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
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15

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1890—1894年的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为100)。该表表明(  )。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
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16

1943年11月,中美、中英签订的新约规定:“废除美英在华的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及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美英自动放弃这些特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扩大侵略促使美英放弃了侵华政策
B、美英反法西斯需要中国的支持
C、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斗争的结果
17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

A、农民对改革持续性的担忧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18

观察下表,这一时期美国税率的变化有助于(  )。

A、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B、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19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千克3.2至9.4戈比,而每千克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至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20

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于2016年10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里的第五种货币,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世界货币格局发生剧变
B、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21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22

王阳明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3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内容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24

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反映了他(  )。

A、反对君主制度
B、主张人人平等
C、抨击君主专制
D、继承传统儒学
25

“一只船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

A、小说的浪漫风格
B、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C、说书人的随性夸张
D、绘画的意象化
26

古代东西方许多思想家都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自律,以此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认识相似的是(  )。

A、孔子、苏格拉底
B、老子、普罗泰格拉
C、孟子、柏拉图
D、庄子、亚里士多德
27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28

1866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就读学生在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D、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62题18分,63题10分,题12分,共40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系列均衡性显示出,迟至1750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即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使用的手工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能够对其进行的计量范围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因素中占关键地位的劳动生产率、重要商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广度及自由度等,看起来都大致相同。

——摘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29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因素为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所做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50年之前,欧亚大陆(亚洲以中国为例)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似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欧洲在思想领域经历的发展变化,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表现。(10分)

(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家庭伦理观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它要求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規范,强调“夫为妻纲,父为子纲”,重视家庭间的情感联系,但又把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中心。比如:对于父子双方有一方偷羊,另一方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孔子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被问到舜的父亲杀人,舜应该怎么办时,盂子为舜设计的方案是“窃父而逃,遵海滨而处”,即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以逃避法律的处罚。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姥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力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了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0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家庭伦理观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4分)

(三)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1

问题:

(1)依据教材叙述和相关知识,简要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4分)

(2)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谈谈你如何向学生简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过程。(4分)

(3)“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谈谈你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这一性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