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题(考生回忆版)

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45分)
1

实施“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以“自然情怀”为主题向学生推荐**散文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送东阳马生序》
B、《始得西山宴游记》
C、《黄生借书说》
D、《蓝田县丞厅壁记》
2

教研组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编写“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阅读材料,下列篇目适合编入“子”部的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离骚》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劝学》
3

教研组针对如何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进行讨论,下列说法合适的是(  )。

A、应利用成语结构的稳定性,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B、应开展“成语接龙”活动,提高成语学习积极性。
C、应在准确理解基础上,把成语纳入具体语境把握。
D、应加强考查,将成语使用作为阶段检测重要内容。
4

古诗词梳理课中,学生整理含有“春风”意象的诗句,下列诗句中“春风”意指“美丽”的是(  )。

A、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李白《春日行》)
B、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日》)
D、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陆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三首以谢》)
5

教学“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含有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的句子,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C、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6

在文言文阅读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断句练习,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
B、单于意益得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7

教学《祝福》,教研组围绕“人物语言具有**的个性特征”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祥林嫂“我真傻……”的独白式呓语反复出现,反映出她的自责、追悔与无奈。
B、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之类的口头语,表现出这个老儒生的保守与虚伪。
C、柳妈的“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等话语,表现出她的迷信守旧且自以为是。
D、“我”说“也许有吧”“然而也未必”,表现出“我”的封建迷信与虚无思想。
8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对这一板块设置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呼应“单元导语”
B、规定学习内容
C、提供学习支架
D、提示学习方法
9

教研组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课程实施的整合”展开讨论,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对课程内容而言,“整合”的核心是多角度解读文体的内涵。
B、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整合”是综合组织三大语文实践活动。
C、对于学习资源来说,“整合”可选择除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
D、“整合”需要创设具有真实性、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
10

学习《荷塘月色》学生对****的作用分析不准确,教师做出课堂学习评价,下列合适的是(  )。

A、请学生反思,在交流过程中提出修正建议。
B、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置评,请别的学生回答。
C、否定学生分析,请学生听教师的分析讲解。
D、给学生记分,要求学生关注过程评价分数。
(一)

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说课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规模大,人物多,情节复杂,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前五回,把握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的纲领作用;抓住“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和“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两条情节主线,梳理“家门败落”“人物聚散”两方面内容,体会小说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欣赏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把握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品味作者日常生活细节的精妙刻画;了解书中反映的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领悟小说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我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品味和欣赏小说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

11

对上述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把握前五回”是根据前五回在整本书中的重要地位设计的。
B、“抓住两条主线”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艺术结构。
C、“理清人物关系”应该成为欣赏整部小说人物形象的核心环节。
D、“品味欣赏语言”可再突出,这更利于落实文学作品阅读要求。
(二)

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统编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是以“逻辑的力量”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单元,包含“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逻辑与生活的关系,学习一些逻辑方法,发展逻辑思维,培育理性精神。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在****中合作探究与交流,扎实落实教材提供的三个学习活动。其次要求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创设主题探究活动,****球这一类项目的学生,可收集一周的国内外排球赛事报道,分析其语言中蕴含的逻辑规律。最后引导学生****中的逻辑问题,尝试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集体交流学习成果,举办“生活中的逻辑”故事会。

12

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单元实际活动重点确定得不合理,应该以掌握逻辑知识为重点。
B、夯实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学生能够建构完备的逻辑思维体系。
C、自主创设主题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把握逻辑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D、能够发现生活中的逻辑问题,反映出学生具有深刻的理性精神。
(三)

阅读某教师写作教学随笔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班作文收上来,往面前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我认真批改,每天“挖山”不止。遗憾的是,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很多学生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不自然,反复批改,我决定请学生自己来“挖山”让他们相互批改作文。学生怎样批改作文?我从易到难,整理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十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十个方面写出批语了。我也不用那么辛苦了。而今,我已经有十六年零六个月的时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

13

对上述教学随笔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不看教师的批语,是因为批语中专业术语多,理解接受有难度。
B、学生转换为教师角色,互相批改作文,学写批语,加重了学习负担。
C、教师不该数次提供批改要求,应一次性以评价表的形式完整地提供。
D、教师长时间不批改学生作文,不是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行为。
(四)

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应基于语文学习的立场,革命**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个任务群的学习先天具备综合课程的性质,这里的综合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科间综合: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中华大地上的重大事件,具有****意义。革命的****天下,无所不包,所以语文课程里的“革命传统”是不止于语文的。二是****的综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活动”实施教学。可见除了文本研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实施本任务群教学的重要方式。

14

对上述教研论文片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教学应以语文的方式落实革命传统教育。
B、“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必须与其他任务群结合在一起来实施教学。
C、非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教学。
D、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方能完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教学。
(五)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教研组长:**教学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中外戏剧作品节选,请大家谈谈备课的想法。

教师1:**课文分别选自《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内容、主题、语言风格差异**。我认为还是采用以单篇精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之前,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通读整部作品,没有对整部作品的熟悉,就无法开展对节选部分的深入探讨。

教师2:既然是**剧本,可以组织一次**戏剧展演活动,学生通过改编,表演能够获得对戏剧文学的**认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剧本各要素的作用。

教师3:学生**剧接触得不多,我觉得如果不对戏剧知识做比较系统的介绍,学生可能不易读懂这三篇课文。所以,我认为应该先讲戏剧知识,再以课文为例,完成戏剧知识的结构化教学。

15

对上述记录片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剧本内容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较难开展整合性强的学习活动。
B、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教学的基础应是对整部作品内容的深入理解。
C、编剧与演出等学习活动利于学生体会戏剧创作与表演的独特魅力。
D、学生戏剧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传授与经典文本阅读的印证。
二、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六)

案例:

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我们来看作者童年的第一件童年趣事,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生:这件事是讲“我”在旧金山的日本茶园观察鲤鱼,产生遐想。

师:好的,我们将作者的遐想简称为“鲤鱼故事”,为了弄清鲤鱼的世界如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让我们从讲故事的要素入手,提炼“鲤鱼故事”的主要内容,一个故事通常有哪些要素呢?

生:人物,情节,时间,地点……还有环境。

师:好。(PPT展示表格框架)好,请同学们使用这个表格,把上述内容呈现出来。

师: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模拟了鲤鱼的感受和心理,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鲤鱼故事”。说一说对作者有趣的想象的感受。

生:我感觉作者的想象特别奇特,鲤鱼感受和想法与人一样,尤其是与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相似。

生:作者开头说的在小池边为鲤鱼所陶醉,是他最快乐的童年记忆,可是我觉得这些想象不太可能吧?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想的这么复杂呢?

师:大家是否认同加来道雄的这段讲述,不像一个作家讲故事,倒像一个科学家对自己的理论在做一种比较生动的解释和说明?

生:(点头)是的,是这种感觉。

师:既然如此,作者这样讲“鲤鱼故事”想解释和说明什么呢?

生:可以看第10段,第10段讲述了“这个故事和我们”的关系。

生:用鲤鱼的想法和经历来对比人类的想法,比如第6段。

师:非常好,大家发现加来道雄这个故事充满了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相关的对比和**,我们试着把这种关联填入刚才的表格。

师:加来道雄在回顾童年经历和描述童年记忆的时候,无法避免的留下了一个物理学家的科学烙印,这就是同学们觉得“不真实”的原因,你能从“鲤鱼故事”中发现科学思考吗?与同桌讨论,在刚才的表格中添加“科学思考”一程,完成这个童年趣事的提纲笔记。

16

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讲故事的独特方式”这一角度理解文本,请分析教师选择这一教学策略的合理性。(10分)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表格式提纲笔记”这一学习工具完成学习任务,请结合案例谈谈这样做的好处。(10分)

(七)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离别与坚守

①“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深秋时节唯有松柏伟岸的身影,****;在河流湖水的冲刷下,只有玉石不被销蚀。时光荏苒,生命中许多事的在**的沉淀中离到遗场,也有**被有识之士**下来,而我认为,无论**的草木、流逝的万物,抑或挺立的松柏,坚定的玉石,都有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②为什么会有离别与坚守?离别,从外部**来看,是由于时代的**与变化。淘汰了一些**赶上时代脚步的事物,从内部因素来看,诸如**、情感、青春等。本来就是**中的刹那篝火,辉煌而短暂。坚守,则是因为某种事物**具有流传下去的价值与意义,具备持久性和永恒性。

③离去,人们懂得有限的事物的可贵与**,美丽的鲜花逐渐雕零,相伴**年的同伴分散。大杂院放鞭炮的情景不再……事物的消逝总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伤感与留恋,但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百花齐放的春光,珍惜**多年的友谊,珍惜逝去的一分一秒……正如诗人所言,去爱那短暂的、可爱的事物。

④坚守,使有价值的事物流传后世,例如开创了梅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例如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莫高窟的樊锦诗,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有内心的方向,不迷罔,不道难。守护那些值得流传下来的文明成果,还有排除**难用一搓**拯救苍生的屠呦呦;心无旁骛,探索粒子世界的杨振宁;踏遍青山,收集上千种植物4000万颗种子的植物学家钟扬,他们都像松柏与玉石一样坚守着自己内心的追求。

⑤当然,不只有****在红尘中坚守,小人物也在平凡中坚守。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救赎,他们坚守的****人感叹。他们坚守的东西,哪怕被黑暗侵蚀,被寒风吹散,也在刹那间绽放出美丽的光彩,彰显出***光辉。许多坚守看似没有意义,比如一些民间艺术暂时不被世人理解,并不是它***价值,而是它们的价值有待时间的打磨和艺术的升华。

⑥离别与坚守,是生命的常态。离别或许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使人懂得珍惜;坚守常常是超越时代的洞见,在坚守之中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

17

请从③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18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八)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同单元的选文还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学生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9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

设计整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思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主题,而毛泽东的诗词说尽古人窠臼、一扫****之气,阅读《采桑子·重阳》,赏析本词与《沁园春·长沙》在意境创设方面的共同点。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