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地理》题

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如果制作两极地区的地图,适合采用的是  

A、正轴投影
B、斜轴投影
C、任意投影
D、横轴投影
2

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医院、机场和超市等选址,应选用的分析方法是  

A、网络分析
B、窗口分析
C、缓冲区分析
D、叠加分析
(一)

读图,回答3~4题。

3

下列关于四张图片的自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地区土壤肥沃
B、乙图所示地区春季易发干旱
C、丙图所示地区降水多,有冻土分布
D、丁图所示地区日照强,昼夜温差大
4

从甲到丙表现出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经度地带性
B、纬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二)

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弯曲,形成褶皱。据此回答56题。

5

下面四图中为倒转褶皱的是  )。

A、A
B、B
C、C
D、D
6

形成倒转褶皱的作用力是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构造运动
D、侵蚀作用
(三)

16届亚洲杯足球赛于当地时间1919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幕,131日闭幕。据此回答78题。

7

举办开幕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旧金山夜幕深沉
B、北京旭日东升
C、伦敦长夜漫漫
D、华盛顿艳阳高照
8

比赛期间,关于澳大利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南端阴雨绵绵
B、北部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C、干旱区面积较大
D、悉尼正午日影变长
(四)

下图为华北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关于图中村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地有水稻土
B、乙村北高南低
C、乙村在甲村的北方
D、甲村地下水比乙村埋藏浅
10

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用水为承压水
B、暴雨时乙地可能会发生洪涝
C、丙处易发生滑坡
D、丁地有化石
(五)

下图表示渤海赤潮在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据图回答1112题。

11

渤海赤潮在1990年之前少的原因是  

A、海运不发达
B、城市化水平低
C、海洋养殖业规模小
D、海洋开发技术落后
12

1990年之后,下列关于渤海赤潮描述正确的是  

A、从近岸扩散到整个海域
B、从莱州湾向辽东湾扩散
C、从渤海湾向辽东湾扩散
D、从渤海湾向莱州湾扩散
(六)

读东南亚和西亚的民居图片,回答13~14题。

13

西亚房屋具有墙体厚、窗户小的建筑特点,保持这种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A、防寒保暖
B、有利于防潮
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
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
14

引起西亚和东南亚房屋类型差异的因素是  

A、气候
B、文化
C、降水
D、太阳辐射
(七)

读图,回答1516题。

15

如果图中表示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快速增长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C、人口老龄化逐渐失控
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16

如果图中表示我国沿海地区某地的人口变化,则1980年以后少年儿童比例下降,但人口增长快,说明的现象是  

A、人口机械增长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出生率高
D、老年人口增加快
(八)

读图,回答1718题。

17

图中的天气系统是  

A、北半球锋面气旋
B、南半球锋面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18

图中日温差最小的地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九)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和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

“一带”运输方式比“一路”运输方式的优势是  

A、途经国家多
B、投资省
C、运量大
D、连续性强
20

新疆乌鲁木齐在“一带一路”中适合发展  

A、物流业
B、服装业
C、木材加工业
D、能源产业
21

普通话在城市中普及程度高,在乡村普及程度低,这种文化扩散形式是  

A、刺激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迁移扩散
(十)

读我国局部区域图,回答2223题。

22

甲地和乙地相比发展优势是  

A、科技发达
B、土地廉价
C、人才密集
D、经济发达
23

甲、乙两个区域经济互补,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A、甲向乙提供资本
B、甲向乙提供人才
C、乙向甲提供技术
D、乙向甲提供能源
(十一)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杭州市郊区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读图,完成24~25题。

24

“渔光互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是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温室效应
C、降低生物多样性
D、降低水温
25

“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大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的原因是  

A、增加区域电能输出量
B、占用耕地少且当地湿地广布
C、降低技术成本
D、减少水旱灾害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

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内容。(10分)

27

绘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采用此图进行教学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意义。(14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十二)

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位置概况图

材料二: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温降水量统计表

28

问题:

1)说出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并说出气候特征。(6分)

2)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大致走向,说出大峡谷的形成原因。(4分)

3)分析米德湖水库对区域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十三)

材料:

以下是贾老师在“城市化”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

师:城市化等级有几种?

15种。

师: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每个国家的划分标准一样吗?

2:人口规模;不一样。

师:我们居住的城市属于哪个等级?

3:大城市吧。

4:应该是中等城市吧。

师:对,那么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本市的城市化对于当地区域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讨论问题宣布之后,学生立刻进行讨论。教师在讲台上时不时看看手表、翻翻教材并在本子上写着)

师:好,时间到,下面请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5:我认为我市的城市化速度太慢,对区域发展没多大作用。

6:是啊,没有什么效益很好的企业,区域靠什么发展呢?

7:本市人口不少,也算中等城市了,可是经济不如浙江一个小城镇好。

……

(学生一个接一个陈述,抱怨本市经济落后,教师面带微笑,时而点头。这样大约持续了七八分钟后教师示意讨论停止)

师:这个问题讨论得不错,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下面进入下一话题的学习。

29

问题:

1)结合材料,指出材料当中贾老师教学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2)结合材料,指出贾老师组织讨论活动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十四)

下面是王老师在“水循环的过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视频播放“小水滴的故事”动画资料,出示图片“水循环的过程”,呈现系列问题(略)

学生围绕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主要环节。

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分发如下资料:①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图文资料;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黄河流域气候统计资料;③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年份及20世纪50到90年代引黄河水量的资料。

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可能施加的影响。

(2)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说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3)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下游断流?

30

问题:

1)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3分)

2)补全材料中下划线处略掉的系列问题(写出四个可能的问题)。(8分)

3)结合材料分析王老师分发的几组资料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地理能力。(9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24分
(十五)

阅读关于“地球运动”的相关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宇宙中的地球”内容标准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上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黄赤交角的存在,还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极昼现象;在南半球则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1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