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2年天津市新华中学教师招聘考试题(中学历史)(考生回忆版)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天津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三星堆文化是距今4800年至3100年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的早期文明,其中出土的太阳轮、黄金面具等颇具异域风情;而出土的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和铭文,无论形制还是风格都带有较明显的中原文化和江汉平原文化因素。这有力地证明了(  )。

①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②古蜀地区已同其他地区有文明的交流

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④长江流域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隋代三省为政务机构,所谓“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权力平衡。这说明唐代(  )。

A、政治运行机制逐渐成熟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家国同构”形态终结
D、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3

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A、封建剥削减轻
B、商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4

下表为1912年关于民族问题的相关阐述。这说明辛亥革命后(  )。

A、维护国家统一成为时代命题
B、各民族平等得以实现
C、反对帝国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D、民主共和观念不断传播
5

1950年初,政务院先后发出关于老解放区市郊农业土地问题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问题的指示,要求新老解放区均要按期完成土改,对罪大恶极的恶霸分子予以惩处,但必须经过法律程序,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这体现出(  )。

A、废除土地私有制迫在眉睫
B、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
C、人民政府依法巩固新政权
D、社会主义改造有法可依
6

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7

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8

费正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他曾说:“20世纪50年代,美中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的威胁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福利国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罗斯福新政
C、三大改造——罗斯福新政
D、“双百”方针的提出——福利国家
9

如图是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思维导图。下列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是英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B、其建立与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C、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
D、是美元主导的多元货币体制
10

2014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工业博览会上,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的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人们认为,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B、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C、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
D、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地图册》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2

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学者有大量的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比如见诸“四书”“五经”的文化可以归之为雅,见诸戏曲、小说的文化可以归之为俗。朝廷的礼制可以归之为雅,民间的习俗可以归之为俗。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一)

有人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形容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材料: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4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9月,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4年11月,日本借对德宣战强占青岛。

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10月,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

1915年底,护国运动爆发。次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8月,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孙中山揪起护法运动。1918年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5月,护法运动失败。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中国交涉山东问题失败。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9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

1920年8月到1921年初,上海、北京、武汉、日本东京、长沙、济南等地先后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3

结合以上历史事件,写一篇短文,对“柳暗花明”的时代主题作出解释。

(二)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摘自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

材料二  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城市化的具有自身历史特征的发展道路,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众多人口被排挤到城市中来,且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

——摘编自布菜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14

运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例,对近代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进行阐释。

(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

1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欧发展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进行阐释。

(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经济中心往往是生产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有的国家由于商业资本发达,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从而也形成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在以产业转移为形式的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资本逻辑成为其内在动力,哪里赚钱,资本就流动到哪里,产业就转移到哪里,制造业生产就转移到哪里,“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新资源的发现,在资本逐利目的的驱动下,生产中心、经济中心会转移,从而产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17题8分,18题12分,共20分。
(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明代的统治者深知官员贪污腐败的危害,贪污者付有司治罪。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7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4分)

(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总结历代法制的经验,把法律看作“防民之具、辅治之术”。他命他人制定《大明律》,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无论形式与内容都较唐宋律有所改进;并宣布该法为祖宗成法,“一字不可改易”。作为补充,朱元璋根据“刑乱国用重典”的思想,亲自编订《大诰》四编,其中汇编了以酷刑惩治官民过犯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此外,他还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在乡里则由塾师教授《大诰》,每于乡村节日聚会之处,派专人讲授。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7卷)》等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8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初的法律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中国民法典最终形成的条件?(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明代到新中国法律的编纂给我们的启示。(2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题,30分。
19

请以“天津与近代化”为主题,自主选取教学内容,写一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