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江苏    来源:fenbi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 )。
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
①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②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公元前5世纪,促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的执政官是( )。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这体现了( )。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
有学者指出:“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主要指( )。
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
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④掌握司法权
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最高法院拥有( )。
近代某法律文件中有这样的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该法律文件是( )。
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国家元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④首相不对议会而对君主负责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1871年,法国巴黎人民建立了巴黎公社。下列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民主特点的是( )。
①民主选举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②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④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
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 )。
有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复苏。”为此,欧洲要( )。
1982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原因是( )。
1961年,许多亚非拉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 )。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总体缓和,但并不太平。下列属于“不太平”的史实为( )。
①美国“9.11”事件
②柏林墙被拆除
③北约轰炸南联盟
④越南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一秦国,正经历着一场旦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摘编自《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3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乍一看,上海是五个开放口岸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环城修筑的城墙濒临坍塌,已有300年历史了。
——摘编自《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材料二 英、美、法划定的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如下图)。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更是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
—-摘编自《上海乡土历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摘编自于右任等革命党人主持的《民立报》1911年
(1)上海正式开埠于何时?为什么说“上海是五个放口岸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也方?(4分)
(2)上海道台为何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租界的认识。(3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所说的“外来压力”主要指的是哪个国家?(3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国“二战”后初期的什么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二反映了美国“二战”后国际政策中哪一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什么?(3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开辟新航路”课文的具体内容见下面的图片。
教学分析:
课型:新授课
学习主题:开辟新航路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第三子目“走向会合的世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请对本子目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以本文中新航路开辟过程为切入点,谈谈如何运用有效途径,落实“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