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20年天津市南开区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试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天津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下面是民国初年上海及江浙地区有关干茧需求与供应的统计表(单位:万担)。

如表表明,民国初年丝厂经营困难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经济侵略
B、原料供应困难
C、技术力量薄弱
D、政府政策限制
2

巴黎和会后,中国有识之士呼唤:“她(中国)唯一可依靠的就是自我以及战无不胜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振作起来,进行自我拯救。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所在。”这一呼唤体现的有识之士的主张为(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民族主义精神      

③救亡图存信念      

④民主共和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4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宣告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成立
B、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C、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的诞生
5

“这是五四运动很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些学生打着爱国的旗帜公然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就这样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学生开始打砸抢,并且火烧了赵家楼。打砸抢的对象则指向汽车与房屋等私有财产……”与文中的“反思”相吻合的是(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遵守法制的现代文明精神
C、在法制框架之外从事国民活动
D、五四运动是一次正义运动
6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7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  )。

A、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
B、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
C、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中国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笔可以动员的财富,但需要适当地加以激励和引导,关键在于如何提供必要的动力,而“解决的办法”很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主要“办法”是(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扩大农业集体化规模
C、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
D、调整、升级传统产业
9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10

1978年邓小平谈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领导人说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谈话的目的是(  )。

A、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B、改变一些领导人的专制作风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11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便于发展经济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12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3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4

西塞罗说,制定法律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论共和国·论法律》),“法律应成为恶的改造者和善的促进者"(《国家篇·法律篇》)。这说明(  )。

A、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
B、批判了市民法的狭隘
C、主张公法要高于私法
D、认为法律要公平正义
15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这反映出雅典(  )。

A、父母失去教育权利
B、注重培养公民意识
C、法律有违人文精神
D、公民教育制度完备
1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进程开始于(  )。

A、新航路开辟
B、“一战”结束
C、工业革命
D、两极格局结束
17

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18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19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展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20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美国夏威夷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据此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法律至上,法官有裁判权
B、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
C、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
D、政党体制,总统难有作为
21

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

A、英国和中国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22

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国家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体制机制上,逐步强化首相官邸的决策权,制定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国家战略转型做铺垫;在行动层面上,日本的防务空间逐步显现“本土区域—周边有事—俯瞰全球”的自本土向全球辐射的态势。这说明日本(  )。

A、摆脱了雅尔塔体制的束缚
B、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力图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23

《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文中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  )。

A、地主与资本家
B、农民与工人
C、工人与资本家
D、农民与资本家
24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反映的主要特征是(  )。

A、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化趋势明显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25

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1933年后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原因是(  )。

A、以工代赈
B、整顿金融
C、复兴工业
D、调整农业
26

1992年在西欧各国的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画面:一名瘦小的法国拳击手,被美国橄榄球队员和日本相扑选手打得狼狈不堪,这时,11个穿着欧洲各国传统服装的小伙子跑来帮他,把美国、日本两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打得抱头鼠窜。由材料可知(  )。

A、欧盟实力超越美国和日本
B、欧洲因联合而实力增强
C、美、日、欧三足鼎立瓦解
D、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27

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有1.5万家跨国公司,3.5万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有6.3万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达70万家。由此可知(  )。

A、世界经济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
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28

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29

1994年2月2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上说,“冷战”并没有结束,欧洲面临着陷人“冷和平”的危险,从而使“冷和平”一说受到世人瞩目。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冷和平”,那么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C、美俄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30

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34分。
(一)

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109《宰辅年表》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31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2分)

(二)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会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的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瓦茨沙洲水坝。

32

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产生了那些积极影响?(3分)

(4)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分)

(三)

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变革,这些变革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33

问题:

(1)将下列“国家”与同时代的“变革“相对应(填写字母)。(4分)

英国_______

美国_______

俄国_______

法国_______

A.十月革命      B.拿破仑帝国建立      C.工业革命      D.南北战争

(2)简述上述“变革”的特点。(4分)

(3)结合上述“变革”,谈谈你对“这些变革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