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江苏    来源:fenbi
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
据《旧唐书》记载,谏官薛谦光上疏言:“臣窃窺古之取士,实异于今,先观名行之源,考其乡邑之誉,崇礼让以厉己,显节义以标信,以敦朴为先最,以雕虫为后科,故人崇劝让之风,士去轻浮之行。”据此可知,他认为科举制的不足之处是( )。
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写道:“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材料说明( )。
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一观点(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据此可知( )。
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政府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
《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 )。
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梁启超此言( )。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1940年1月,国民政府海军开始实施整个漂雷游击计划,成立长江中游布雷游击队,拉开了海军游击战的序幕。据统计,1940年布雷游击队在长江流域“击沉敌舰的数量,共八十一艘”,这表明国民政府( )。
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
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有学者曾如此评价:他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他”的主张( )。
1786年,一封提交给政府的请愿书上写道:“机器产生的罪恶不胜枚举。我们真诚希望人类的判断力不受狭隘利益的左右,发现继续使用机器将产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以致最后被吞没等恶果。”这表明当时( )。
“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形成主要是( )。
“正是基督教的教义为科学家提供了上帝创造的世界完美无瑕,万事万物都依靠上帝完美力量运转的信念,上述信念使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真理时感到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认为自己科学研究活动是正在探索‘上帝的语言’。”据此可知( )。
下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1%)。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贸易争端最突出的是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摩擦表现为欧共体指责日本销往欧洲的汽车超过允许配额;美日之间的贸易战焦点是关税与汇率。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大一统不仅是古代士大夫的价值追求,更是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秩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以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早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
材料二 秦朝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对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政治文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成为诸子百家共同要求的背景,指出当时儒家和法家为推动“大一统”所作出的共同努力。(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出先秦时期与其思想一致的儒学主张。(4分)
(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创造的大一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2分)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信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地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杜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冶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和主要成果。(3分)
(2)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3)据材料二,从阶层角度归纳五四运动最显著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所产生的深远影响。(3分)
(13分)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备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美国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其主要原因是改变田纳西河流域的贫穷落后面貌;降低全国电价,普及电力使用,以促进生产发展与改善民生。这是以谋利为目的的私营公司不愿干的。它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使其“利润”投入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英国许多为国民经济提供原料、动力和劳务的部冂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如电力工业:技术紊乱、设备陈旧、收费较高。实行了国有化,就能加强国家投资解决上述难题,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而在80年代,撒切尔政府认为企业国有化的比重过高有种种弊端,它使企业依赖国家投资,失去进取和冒险精神;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效率低,并挤占了私人企业的资金。撒切尔政府执政不久,即逐步出售国有企业。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完或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与私营公司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有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发展前景。(3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明开化”政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科:
材料 “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面对外来压力,由明治精英领导、明治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举措及革命运动。这场“文明开化”运动,可谓保持了幕府末期改革派的“和魂洋才”的“初心”,建构起了双层文明结构。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工业技术,武装日本近代国家“机器”,但在国家意识形态表征到处理民族、国家关系上,一味宣扬自身的国家利益,行侵略扩张之实。
——摘编自李姝蓓《“文明开化”政策与明治日本国家“文明体”建构特点》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文明开化”运动的主要目的,并结合具体措施加以说明。(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双层文明结构”的含义,据此分析日本“文明开化”的局限性。(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对农村经济发展,邓小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在1962年7月的一次会议上曾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用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现在看来,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非退一步不能前进。你不承认这个退?农业不是在退?公社不是在退?……第一步恢复粮食,第二步恢复经济作物,同时把农具和牲畜慢慢地恢复起来。”
——理查德·伊文思《邓小平传》
材料二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广由广大农民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就使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适应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戴安林《论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及历史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关于生产关系形式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提出的背景。(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邓小平支持和推广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