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师公开招聘/福建    来源:fenbi
有关化学板书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关于合作学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化学教师必备的课堂教学技能不包括( )。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的是( )。
下列离子中不含配位键的是( )。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是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错误的是( )。
常温下,下列离子一定共存的是( )。
下列实验结果判断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最小,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三倍。Z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R与Y同主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把b中的碎片补充到a中,可得到一个完整的离子方程式,下列有关该离子方程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某离子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顶点,Y(
)位于立方体的中心,该晶体的摩尔质量为M
,该晶体的密度为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则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X之间距离为( )。
邻羟基苯胺()的沸点对羟基苯胺(填“>”“<”“=”),理由。
和
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分别为、,立体构型为分别为、,晶体类型分别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必修课程设置5个主题,分别是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10分)有效提问是触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指引。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教师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中进行如下问题设计。
问题1 :NaOH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它是强电解质吗?
问题2:醋酸是弱电解质吗?为什么?
问题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请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评析问题1,问题2的有效性。(4分)
(2)以影响醋酸电离平衡的因素为例。将问题3设计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6分)
(6分)有机物结构的学习需要“写在平面,学在空间”,学生普遍觉得困难,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5分)丁苯酞()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它属于酯类物质,除苯环外,含五元环。
②E的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组峰;
③C能发生银镜反应;
④J是一种酯,分子中还有一个五元环。
(1)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
(2)C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
(3)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D分子中至少有______个原子共平面。
(4)写出H生成J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与
反应生成物质X,X的同分异构体同时满足:
①能发生水解反应;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遇溶液显示紫色;
X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种,写出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五个吸收峰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
(9分)(1)写出基态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图______。中
的电负性大于
,负电中心却偏向
的原因______。
(2)根据下图能量变化的数据写出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3)和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成甲醇:
,
。若在体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和
,测定在温度(T)下不同时间
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该温度下的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
(4)雾霾经处理后的试样可能含有可溶性离子、
、
、
、
、
、
,探究如下:
该实验得出,肯定存在______,反应1的离子方程为______。
(20分)氯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红纸条的集气瓶a和盛有湿润红纸条的集气瓶b,通过红纸条是否变色,可推断氯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老师进行演示)。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检验氯水中是否有除氯气和水以外的物质存在,进一步确定氯气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思考:
(1)你是如何确认氯和水的反应?
(2)如果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回答:
(1)写出材料内容的教学目标。
(2)研究氯气性质的方法有哪些?
(3)依据“教、学、评”的形式,按模板进行教学设计。
(8分)某高校化学实验室制备溴苯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回答:
(1)从科学角度分析考生错选B原因。
(2)若将虚框部分用图2装置相应部分替换,分析B选项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
(3)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