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9年河南省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师招聘考试题《历史学科》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河南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

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议》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2

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瓦窑堡会议
3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4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5

明神宗时,有人反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过多干预朝政,他无理由辩驳,于是向皇帝辞职:“(臣)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下列对上述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

A、内阁逐渐演变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B、张居正是个不称职的宰相
C、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
D、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

有学者指出:“‘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且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五四运动中那些新兴的知识分子,要求彻底重新评估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其实是对思想多元、政治民主、表达自由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呼唤。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B、促使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
C、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D、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7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和《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法国启蒙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在1953—1964年期间,苏联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

A、经济体制的转型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垦荒运动的推行
D、经济结构的重建
10

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度日趋僵化
B、自然经济仍占主流地位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
1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福贵和家珍因为家里的锅被砸,心疼得掉下眼泪。队长安慰道:“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从中可知当时在农村推行(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
12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贸易争端最突出的是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摩擦表现为欧共体指责日本销往欧洲的汽车超过允许配额;美日之间的贸易战焦点是关税与汇率。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
B、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C、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D、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3

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14

汉朝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要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政府管理能力差
D、社会矛盾尖锐
15

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指的是(  )。

A、社会发展规律
B、封建纲常伦理
C、正心诚意的修身方式
D、天人感应论
16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7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早向外传递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8

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两极格局瓦解
D、环境污染
19

下列历史事件属于康熙皇帝所为的是(  )。

①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设立伊犁将军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设置台湾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21

卢梭认为理想社会是“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句话揭示了卢梭追求的平等社会目标之一是(  )。

A、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B、法律上的平等
C、私有财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D、政治上的平等
22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建成了现代工业体系,包括(  )。

①纺织

②电力

③煤炭

④钢铁

⑤汽车

⑥机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
23

给新一轮的殖民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的是(  )。

A、工业革命
B、商品输出
C、资本输出
D、垄断
24

《辛丑条约》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指(  )。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主权完全沦丧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
25

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  )。

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
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
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
D、唯才是举,用人所长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1分,27、28题12分,共45分。
(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环境污染大爆发。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层出不穷:沿岸海域海洋污染、海洋生态被破坏;两种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和有机氯化物出现,使环境污染危机向着更加复杂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1968年,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专家在罗马成立“罗马俱乐部”,研究人类环境问题。1970年4月,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呼吁全人类要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因为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摘编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26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加快环境保护进程的因素。(8分)

(3)上述材料中的做法对我国如今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何启示?(7分)

(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欧风东渐的历史大潮中,西洋历法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人视野和日常生活之中。魏源较早地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和“经纬度”等概念。1877—1882年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对日本放弃沿用千年的夏历遽然改用阳历的做法颇不认同;十几年后,遍历亚欧美三大洲的黄遵宪,既认同阳历优于中历(即中国的历法)但又以为历不必改。1896年,开明的知识分子、近代出版家高梦旦从世界大同的国际化视角倡导改历。1897年,在思想界引领风骚的梁启超著文《改用太阳历法议》,大力鼓吹改历。1907年,在日本研修经济学的孟森发表《历法议》,从统计学角度论证阳历之便利,提出改用阳历的主张。民国肇建后厉行改历,阳历最终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1912年8月,《教育杂志》发表文章,呼吁教育界应承担起引导民众改变旧思想、旧习惯以适应新历法的责任。

27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解读从晚清到民国西方历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语言表述符合学科用语。(12分)

(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28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