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9年天津市津南区(北辰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考试题(历史学科)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天津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A
B、B
C、C
D、D
2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3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4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5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6

A、缺
B、缺
C、缺
D、缺
7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托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大姑娘大脚丫
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9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0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刊
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11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12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A、百团大战最近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13

A、缺
B、缺
C、缺
D、缺
14

A、缺
B、缺
C、缺
D、缺
15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16

下面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7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

A、缺
B、缺
C、缺
D、缺
19

A、缺
B、缺
C、缺
D、缺
20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1

A、缺
B、缺
C、缺
D、缺
22

A、缺
B、缺
C、缺
D、缺
23

A、缺
B、缺
C、缺
D、缺
24

A、缺
B、缺
C、缺
D、缺
25

A、缺
B、缺
C、缺
D、缺
26

A、缺
B、缺
C、缺
D、缺
27

A、缺
B、缺
C、缺
D、缺
28

A、缺
B、缺
C、缺
D、缺
29

A、缺
B、缺
C、缺
D、缺
30

A、缺
B、缺
C、缺
D、缺
31

2014年五月德国《日报》有文章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集团正自信地重新排队。材料说明(  )。

A、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B、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权地位
C、大国联盟已成为国际上主流
D、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加强
32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发展迅速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贸易交易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一)

(14分)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队的中下级军官专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3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城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5分)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3分)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2分)

(二)

(14分)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7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除矿冶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材料三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镇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殷江滨、李邭《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4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府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2分)

(三)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35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4分)

(四)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对中国局势的发展也非常谨慎。似乎是为了避免给人以莫斯科与中国共产党人共谋的形象,苏联继续把国民党人作为中国政府对待,当国民党人被逐出南京后,苏联大使与他们一道去广东。……和杜鲁门或艾德礼一样,他不愿意把冷战扩大到中国。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50年代苏联给中国贷款的统计(部分)单位亿(旧卢布)

材料三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国际条约集》等

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华态度谨慎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华援助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的特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