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日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教师招聘考试题(小学语文)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江苏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 )。
A、定性评价
B、定量评价
C、全面评价
D、综合评价
2
语文教学的( )是指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A、实践性
B、开发性
C、科学性
D、人文性
3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过程中进行。
A、互相合作
B、和谐相处
C、努力创造
D、平等对话
4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
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
(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A、总结性学习
B、阶段性学习
C、综合性学习
D、实践性学习
6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 )资源。
A、课外学习
B、课外活动
C、课外实践
D、课外科学
7
下面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解错误的是( )。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B、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8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落实到全体学生身上,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
A、写作
B、阅读
C、口语表达
D、综合
10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入诗歌305篇,《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B、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C、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影响最大。
D、“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的合称,其中《春秋》指的是《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
11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已经成为识读汉字、学习普通话、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成为改革和创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重要依据。《汉语言拼音方案》由五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是字母表、_____、韵母表、_____、______。( )
A、声母表、标点符号、隔音符号
B、声母表、声调符号、标点符号
C、声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D、声母表、拼音符号、隔音符号
12
下列作品集的命名方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贾长沙集》《王子安集》《嘉佑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
B、《樊川文集》《刘梦得集》《王临川集》《白石道人诗集》《易安集》
C、《欧阳文忠公集》《周元公集》《范文正公集》《林和靖诗集》《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D、《七录斋集》《饮冰室合集》《惜抱轩文集》《震川文集》
1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区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明朝时期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传》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C、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有多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D、在我国,现代戏剧主要指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话剧是其中的主体。
1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入则孝,出则悌”中“孝”指善事兄长,“悌”指善事父母。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C、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D、世界名著《人间喜剧》《死魂灵》《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果戈里、托尔斯泰、莫泊桑。
19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自哪部作品( )。
A、《史记》
B、《战国策》
C、《三国志》
D、《韩非子》
21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B、“三教”是指儒教、基督教、佛教,“九流”指儒教、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C、“五岳”指泰山、华山、恒山、嵩山、衡山。
D、“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
24
下列选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弱冠”指青少年,“黄发”指老年。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人定初”指一更刚开始时。
C、“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如欧阳修的《秋赋》,现在散文的“赋”是“赞”“颂”之意,如峻青的《秋色赋》。
D、古代学校有“庠”“序”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25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中说舟底有“天启壬戌秋日”字样,“壬戌”是干支纪年,“天启”帝王年号,这是使用干支与帝王年号相结合的纪年法。
B、写景应写出景物的特征,所谓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再描写景物在文章中主要起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C、阴历每月第一天称“朔”,第十五天称“望”,“初七及下九”指第二十九天。
D、有些古代地名是特指的,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吴越”指江南地区,“中国”指中原地区;“江表英豪”中“江表”与“干到江左,必有成公”中的“江左”同义。
二、文言文赏析。本大题共6小题,第26-27题每题1分,第28-31题每题2分,共10分。
(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26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智伯知我 知:了解
B、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C、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足:满足
D、以致报雠之意 致:表达
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以刺襄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何乃残身苦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名既成矣/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D、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2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予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予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予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予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29
下列句子中,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
③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④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
⑤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⑥今日之事,臣图伏诛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3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31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收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刺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他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邢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用尽一切手段。
D、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二)
材料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材料二:董卿在《朗读者》中邀请了中国著名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称她为“最后的贵族”,也是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这位大师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咏。
32
以“修养”为话题,根据以上材料写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能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准考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