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6年江苏省无锡市区教师招聘统考(中学历史)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江苏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指(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

包含约束古代君主意图的是(  

A、法不阿贵,绳不饶曲
B、天人感应
C、为政之要在于用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4

下表所示为有关元朝时中央政府为行省提供经费的记载(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  ) 

A、中央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
B、行省经费全由中央政府提供
C、行省受到中央政府严密控制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5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  

A、崇尚天人合一
B、追求家国情怀
C、主张和而不同
D、推崇积极进取
6

破除十三行商业特许经营的是以下哪个条约(  

A、《天津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7

“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一致的。”能体现上述特点的历史文献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共产党宣言》
D、《国民党一大宣言》
8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
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9

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中反映出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10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11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12

A、缺
B、缺
C、缺
D、缺
13

杨奎松教授把“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你认为“民族悲情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
B、中美关系的破裂
C、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实现
D、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
14

A、缺
B、缺
C、缺
D、缺
15

A、缺
B、缺
C、缺
D、缺
16

A、缺
B、缺
C、缺
D、缺
17

A、缺
B、缺
C、缺
D、缺
18

A、缺
B、缺
C、缺
D、缺
19

A、缺
B、缺
C、缺
D、缺
20

2011 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一)

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21

“英语的______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不少于18字。(15分)

(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2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8分)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23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材“一标多本”不再具有唯一性,面对这状况你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5分)

24

教师素质,你认为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质,才能胜任中学历史教学?(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三)

【教科书内容】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25

你准备设计怎么样的课堂导入?(不得少于3种,3分)课堂导入要注意哪些方面?(6分)

26

就香港回归这一教学内容你准备用哪些历史细节来推进课堂教学(不得少于两种)简要说明理由(6分)

27

请设计一段文字,针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进展进行展望。(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