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9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福建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订更改汉字读音的方案要有战战兢兢的敬畏之心,慎重对待。 
B、创新需要头脑,需要灵光一现,但同样需要耐心,需要积功累行
C、由于新媒体和综艺节目的推波助澜,各种各样的歌手大量涌现。
D、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仍然山遥水远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B、持续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是2019年关乎社会民生的大事。
C、能否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尊严和传统文化的意义。
D、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一万亿元左右是国务院今年的重点目标。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明晚七点,您父亲的七十寿宴我会准时光临的。
B、路上有点堵,我赶到贵校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C、我妹妹好不容易画出了一幅墨宝,想请您指点一二。
D、你不要太担心,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会鼎力协助的。
5

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运用比喻、设问手法,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夸张、借代、拟人的手法,困难在红军眼里也显得渺小。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怜,突出了诗人精神上的孤独。
D、“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比喻手法,把白浪比作水墙,突出浪潮浪头之高,气势之盛。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1)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2)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3)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

(4)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5)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6)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A、(1)(2)(4)(5)(3)(6)
B、(2)(4)(1)(5)(3)(6)
C、(1)(5)(2)(4)(3)(6)
D、(3)(6)(1)(5)(2)(4)
7

关于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表述,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项是(  )。

A、养成阅读习惯,能灵活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B、欣赏文学作品,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C、能够就适当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D、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
8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项是(  )。

A、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B、以核心知识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C、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D、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9

关于“学习任务群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项是(  )。

A、精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中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B、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C、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长篇文学作品。
D、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
10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列关于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学习要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自由的态度陈述看法。
B、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统一选择阅读材料,读整本书。
C、注重个性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D、在活动中主动发言攻击他人,积极地应对和辩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 

12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杜牧《阿房宫赋》) 

13

 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 

1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5

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 · 子张》) 

16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出自陶渊明的。 

17

长篇小说《活着》是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品。 

18

“六艺”指礼、乐、射、、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在使用硬毛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20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三、古代诗词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一)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2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和风吹拂,薄云贴水迅飞,连用三个动词,使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
B、第二句点明时空,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
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词意出现转折。
D、上文开头两句写盎然春意,第三句抒情,自伤瘦削体弱,用的是融情于景的手法。
22

简易赏析词的末句“此情惟有落花知”。

四、文本解读、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本大题共4小题,第23题16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第26题16分,共52分。
(二)
种树郭橐驼传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23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①早以蕃  实:______

②故且怠  病:______

(2)将文中划线的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②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3)第③段郭橐驼使用什么方法介绍自己的养树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

案例分析(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材料】某教师《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齐读情况纠正字音)

师:读译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译文略。

师:现在,我们对文章的大意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说什么道理?

生:无为而治。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说?

生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生2:不干扰百姓,顺从民意。

生3:“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师:讲养树的目的是养人。柳宗元在文中有没有直接阐述“养人”的方法?

生:没有。

师:我想问问,他的“养人术”从何而来的?

生:是从养树之道得到了“养人术”。

师:很好。文章哪一段是讲“养树”的?哪一段是讲“养人”的?……

师:柳宗元的“养人术”是从“养树术”中得来的,“养人术”也应该是识认人的天性,然后顺应人的天性。那么,柳宗元怎样提出的“顺民之天”呢?

生:柳宗元并没有直接提出“顺民之天”。他是通过“长人者”错误的治民方式,从反面进行论证的。

师:非常好。那么,“长人者”错误的治民方式是怎么样的?概括一下。

生:喜欢频繁发布政令,频繁扰民。

师:文章哪些文字表现了“长人者好烦其令”?

生:“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师:不停地督促、鼓励、提醒,这不是很好吗?很关爱百姓呀!

生:百姓慰劳官吏要花费大量时间,哪里还有时间进行生产呢?

师:频繁的政令,严重干扰了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最终导致百姓“病且殆”。由此看来,你们认为正确的“养民”方式是什么?

生:简政爱民,休养生息。

师:柳宗元并没有直接讲道理,而是通过讲做事的方式,从“养树术”中得出“养人术”。这种春风化面、润物无声的说理方式鲜活生动,委婉含蓄,让人易于接受。

师:下面,同学们再朗读一遍课文,好好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朗读课文)

师:今天的作业,写一篇文章,向你的父母谈谈“养子术”。要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说理方式。

24

(1)简要说明课例中作业设计的特点。

(2)评析课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四)
炉火

臧克家

       ①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②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③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④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⑤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⑥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⑦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⑧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 火,原因就在此。       

1984 年 11 月 24 日 

25

文本解读(10分):

(1)第②段说道“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感触”的含义。(6分)

(2)简要分析文中的对比写法。(4分)

26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

(1)依据文本,拟写本文的教学目标。(6分)

(2)为第④段拟写一个片段教学设计。(10分)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7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当今世界,人们要应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提出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福祉的150多项前景,新技术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将大幅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但研究人员同时也表示,这可能导致未来一二十年内近一半的工作被取代,中低技能的岗位将逐步消失。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套作或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