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题

分类:教师资格/高中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的是(  )。

A、蔗糖、胰岛素
B、乳糖、脂肪
C、抗体、核糖核酸
D、纤维素、淀粉酶
2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两者最主要的结构差异是(  )。  

A、细胞核
B、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壁
3

下列各项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  )。

A、器官
B、群落
C、细胞器
D、生物圈
4

蛋白质的结构和种类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不属于人体蛋白质主要功能的是(  )。

A、储存能量
B、细胞识别
C、催化生化反应
D、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
5

小麦根尖细胞中含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种类数依次是(  )。

A、4、5
B、5、5
C、5、8
D、4、8
6

某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在前5年的增长速率最快
B、该种群数量在1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
C、20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
D、20年后如果天敌消失,该种群按“J”型增长
7

图2为部分分子或者离子进出细胞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表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某些物质 
B、b表示的是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唯一途径 
C、c表示恢复静息电位时的的跨膜运输 
D、d表示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的运输方式 
8

正在发育以及发育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惊人的。健康的成人体内,在骨和肠中,每小时约10亿个细胞凋亡。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过程相对其生命周期而言非常迅速
B、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凋亡是个体衰老的开始
C、细胞凋亡都需要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的作用
D、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是有害的
9

图3表示的是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酶的浓度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
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
C、曲线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浓度
D、曲线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10

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全部用标记,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细胞分裂。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总条数、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20、20
B、20、40
C、40、20
D、40、40
11

某双链DNA分子中,C占碱基总数的28%,其中一条链中的A占DNA碱基总数的10%,那么另一条链中的A占DNA碱基总数的(  )。

A、8%
B、12%
C、24%
D、34%
12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用非糯非甜粒与糯性 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表现为非糯非甜粒,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发现有一植株自交,产生的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产生这一杂交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染色体发生了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13

细胞中的核糖体通常不是单独执行功能,而是构成多聚核糖体(图4)。研究表明,动物胚胎卵裂期细胞中多聚核糖体的百分比明显增高。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B、卵裂期细胞分裂旺盛,需要合成大量蛋白质
C、多聚核糖体中的核糖体数目与mRNA的长度有关
D、多聚核糖体的形成可以大大缩短每条肽链的合成时间
14

某tRNA的反密码子是CUG,则它运载的氨基酸是(  )。

A、精氨酸(密码子为CGA)
B、亮氨酸(密码子为CUG)
C、缬氨酸(密码子为GUC)
D、天冬氨酸(密码子为GAC)
15

人体缩手反射完成时,效应器上完成的信号转换为(  )。

A、化学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16

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是(  )。

A、蘑菇、马铃薯、菠菜
B、酵母菌、水绵、棉铃虫
C、硝化细菌、苔藓、黑藻
D、大肠杆菌、乳酸菌、蚯蚓
17

图5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含量最多的是戊
B、在该生态系统中,共五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C、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由图示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的
D、如果丙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短时间内甲种群数量减少
18

某地区人群中基因型的比例为 (42.32%)、 (7.36%)、(0.32%)、 (46%)、(4%),则该地区B基因的频率为(  )。

A、6%
B、8%
C、78%
D、92%
19

下列有关新物种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新物种形成的外因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根本原因
20

图6为甲病和乙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8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Ⅱ–5个体是乙病携带者的概率为1/2
C、Ⅲ–13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的概率相等
D、如果Ⅲ–10和Ⅲ–13结婚,他们的子女患病的概率比较高
21

生物学教学在公民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加拿大保险和医药等利益团体出 于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将更能创造经济价值的生命个体保存下来,你认为这样的行为可取吗?(2)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人类神创说”,你认为生物学是否会改变公民对于 道德品质和社会伦理的认识?这样的公民教育着重体现的是(  )。

A、参与公民实践
B、树立公民意识
C、参与公民议题决策
D、理性思考公民事务
2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生命观念(a)、科学思维(b)、科学探究(c)和社会责任(d)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某教师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2)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和结构的关系,尝试制作生态瓶;

(3)能运用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平衡的原理,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4)能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判断不同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上述目标和所反映的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1)—d,(2)—c,(3)—a,(4)—b
B、(1)—a,(2)—c,(3)—b,(4)—d
C、(1)—d,(2)—b,(3)—a,(4)—c
D、(1)—a,(2)—d,(3)—b,(4)—c
23

关于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版本的教材很难完全适合全国各地使用
B、课程标准只适合教师阅读而不适合学生阅读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反映,但用教材不等同于用课程标准
D、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24

十九世纪,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二十世纪,萨顿提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他们提出自己观点的思维过程分别是(  )。

A、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
B、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C、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D、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25

某学校学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认识相似,而其他学校学生则没有此类问题。研究者想初步了解这些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最适合的研究方法是(  )。

A、文献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内容分析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 分
(一)

       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酶,需要持久地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通常需测定酶的最佳温度范围。图7中的曲线①表示某耐高温的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该酶最适温度下活性的百分比。将此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最适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绘制成曲线②。

26

问题:

(1)曲线②中的数据点是在℃测得的,该酶的残余酶活性在℃后急剧降低。(6分)

(2)若测定曲线①时,反应前延长各组酶的保温时间,测得的酶最适温度与原数据 相比(填“保持不变”“相对偏高”或“相对偏低”)。(3分)

(3)综合两曲线数据判断,该酶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填“20~30℃”“ 40~50℃”“ 50~60℃”或“60~70℃”),原因是。(6分)

(二)

图8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

27

问题:

(1)在(正常为)等四种放射性同位素中,应分别选择含的培养基和的培养基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6分)

(2)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3分)

(3)如果图示中的噬菌体标记的是蛋白质,那么最后一步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的P元素为,S元素为。(6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
(三)

       材料:

28

问题:

(1)分析出本教学片段所涉及的教学目标。(10分)

(2)分析该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措施。(10分)

(四)

       材料:

29

问题:

(1)分析上述材料,指岀与钱老师相比,孙老师听课笔记的优点。(10分)

(2)孙老师的听课笔记还可以做哪些改进?(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五)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部分内容如下:

       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一节的部分内容如下:

30

要求:

(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海尔蒙特和普利斯特莱的两个经典实验,设计两组问题串,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