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整卷下载分项下载 试卷搜索题目搜索全站搜索招考信息

2016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

分类:教师公开招聘/安徽    来源:fenbi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势力插足南海,南海局势更加波诡云谲。而外媒对此评论,南海纷争背后,是中美两个大国的政治搏弈。
B、贫富悬殊现象客观存在,毋庸质疑。各国政府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立制度保障,采取多种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自三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多省持续强降雨,以至许多江河湖泊水位不断上涨,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D、文学砥砺人生。一个与文学形同陌路的人,他的人生便少了滋味;当文学成为一个民族点缀的时候,这个民族的灵魂便成了游丝。
2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重阳节突击敬老,一哄而上之后的一哄而散,给老人心理带来巨大落差。关爱老人,既要节日前后的爱心参与,更要细水长流的用心坚持。
B、坐落在巢湖边上的三河古镇,风景如画,一年四季游客不绝如缕。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观美景,品美食,听戏曲,体验古镇特有的民族文化。
C、文化哲思类散文,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理性思考,又不乏文化关怀。它往往旁征博引,行文自由活泼,结构密不透风
D、在学校组织的这次春游中,同学们兴致极高,他们呼朋引类,在山林中跑来跑去,在小溪旁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欢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而且可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B、据权威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由于猪肉、蔬菜等价格攀升,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增长最快的是食品消费。
C、解决民生问题,当首先解决环境治理问题,那种先开发后治理,边开发边治理的做法,往轻说是急功近利,往重说是罔顾民生。
D、由于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新词的不断出现,使用字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面临极大挑战,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与屈原的《离骚》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B、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继魏晋之后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南朝诗歌以民歌为代表,其风格缠绵婉转,细腻含蓄,如《敕勒歌》《西洲曲》等。
C、“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先生的这几句话,高度精确地概括了吴敬梓《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D、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 · 亨利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羊脂球》《套中人》《麦琪的礼物》分别是他们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二、阅读鉴赏题。请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下列各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5

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灵壁,而为此园               家:定居
B、然士罕能其义、赴其节       蹈:践行
C、凡朝夕之奉,游之乐           燕:同“宴”
D、筑室园于汴、泗之间          艺:园艺
6

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硕求余文记之                       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B、木皆十围                               尔无忘乃父之志
C、必仕忘其身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       虽鸡狗不得宁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详细记叙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富可以养的总体构思特点。
B、苏轼在离开彭城赴吴兴途中,应张硕所求而写下这篇记,文中除对张氏园亭的极力赞美之外,还对张氏先君为其子孙长远而深长的考虑,深表赞赏。
C、作者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于是在叙事中阐述议论,认为一个人不必要去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宜就行了。
D、彭城风土人情之美,使苏轼产生了将来在泗水之滨买田养老的想法。如果那样,与灵壁的张氏园亭便鸡犬之声相闻了,可常常与张氏子孙来往。
8

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别诗

                      [南朝]范云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9

这首怨妇诗,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征夫的军旅生活?

10

诗的最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

                                    父亲的手

                                                   加尔文 · 渥星顿

       ①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不费力气地修剪果树,也能把一批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他这双手还能灵巧地画一个正方形。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每当这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时,我就感到一股特殊的温暖。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然而,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却令人失望了,它永远没学会写字。

       ②父亲 6 岁时,开始在小学一年级读书,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色头发下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图形或要背的课文。在学校待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活儿。

       ③若干年后,只受过四年教育的母亲试图教父亲识字,又过了若干年,我用一双小手握着他的一只大拳头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开始父亲倒是甘心忍受这种磨炼,但是不久,他就变得烦躁起来,他活动一下指头和手掌,说他已经练够了,要一个人到外边散散步。

       ④终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功夫学些单词。但是,不一会儿,父亲不得不放弃了,他趴在书上痛哭道:“耶稣——耶稣,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他学习,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的面前了。

        ⑤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干活时,他的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他脑子好使,有一股干好活的超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他的上司想要提拔他。然后,由于他未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空了,他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出一条条道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管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然而他却什么也读不出、写不出。

        ⑥造船厂倒闭后,他到一家棉纺厂工作。棉纺厂倒闭后,他每天上午到外头找工作,晚上对我母亲说:“通不过考试的人,他们就是不要。”

        ⑦最后,他在另一家棉纺厂找到了工作。我们搬进了城。他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他读《圣经》,对我的朗读,他感到很自豪。

        ⑧几年后,妈妈去世了。我劝父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不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因为心脏病发作,医生让他把药片放在舌头底部。

        ⑨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他那双又大又温暖的手放在我的两个孩子的肩上。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乘飞机离开父亲到新的城市定居,三个星期后,父亲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

        ⑩我只身一人回来参加葬礼。

        ⑪格林医生说他很难过。实际上,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刚给父亲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然而,在父亲身上却没找到这个药瓶。他觉得如果父亲用了这个药,大概能

等到急救医生到来。

        ⑫在小教堂举行葬礼的前一个小时,我不由自主地来到父亲的花园门口。一个邻居就在这发现了他。我感到十分悲痛,蹲下身,看着父亲生前劳动过的地方。我的手漫无目的地挖着泥土时,碰到一块砖头,我把砖头翻出来,扔到一边。这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只被扭歪、砸坏、摔进松土里的塑料药瓶。

        ⑬我手里拿着这瓶硝酸甘油片,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父亲拼命拧开这个瓶盖儿,但就是拧不开;他在绝望中企图用砖头砸开这个塑料瓶……我感到极端痛苦,知道父亲至死也没能拧开这个药瓶,因为这个药瓶盖上写着:“防止小孩拧开——按下去,左拧,拔”,目不识丁的父亲看不懂这一切。

11

文中第①段与第⑨段写父亲的手时,都运用了“温暖”这个词,请说说温暖的含义。

12

本文以“父亲的手”为题,有何新意?

13

文章第⑬段作者通过想象的情景描述父亲的死因,这样写,有人认为不合理,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三、课程理论。请仔细阅读题目后根据要求作答。
(四)

课程理论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5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摒弃甄别和选拔的功用,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能力。(  )

16

高中语文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

17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  )

四、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请仔细阅读题目后根据要求作答。
(五)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章疏朗而细腻的语言特点,培养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揣摩语言,体悟文字蕴含的情感,进而勾绘文本背后的人物形象。

(三)掌握文章以情取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创设“物”“我”之间完美融

合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感悟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在每一段有温度的文字背后都站立着一个人,

或悲或喜,或忧或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故都的秋》,看看故都的

秋的背后有一位怎样的凝望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2)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3)郁达夫是如此迷恋故都的秋,那么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呢?概括本文描写故都

的秋的特点。

(三)赏析探究

文章与人是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优秀的作品是作家生命的体验与写照,是从作家生

命中流淌出来的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下面我们通过品味揣摩文字,看

看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从下面任选一幅秋景图,分组讨论、交流。

秋意满眼 南来北驻的寻秋者

秋蕊遍地 敏感细腻的知秋者

秋蝉盈耳 残声如漏的聆听者

秋雨衔味 黍离之悲的感伤者

秋果怡人 从容冷静的叙述者

(四)课堂小结

郁达夫既是故国之秋的悲吟者,又是骨子里透着悲凉的一介寒士。故都的秋,清、

静、悲凉,又何尝不是郁达夫生命的底色?

(五)布置作业

18

试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说说下面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六)

下面是一首词的授课过程课堂实录。请根据教学思路,完成①~④题。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堂实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一起背诵一遍。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介绍背景,反复诵读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①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词的上片主要写了都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两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你能读出词人对英雄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词的下片主要用了三个典故,前两个典故用意不在于反思历史,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这首词中,词人主要用了五个典故,发出内心的三声叹息:一叹英雄无觅,二叹国运艰难,三叹报国无门,我们综合来看,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熟背全词,体会情境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9

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20

词的上片主要写了都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两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你能读出词人对英雄怎样的感情?

21

词的下片主要用了三个典故,前两个典故用意不在于反思历史,而是

22

这首词中,词人主要用了五个典故,发出内心的三声叹息:一叹英雄无觅,二叹国运艰难,三叹报国无门,我们综合来看,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五、写作。请仔细阅读要求后作答。
23

任选一题作文(不透露个人信息,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

题目一:教师的品格与信仰。

题目二:评述长篇小说陈忠实《白鹿原》或加西亚 ·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集中一点,写深写透。